今后,來自企業的“無職稱”“無論文”“無項目”的“三無”專家也可以加入廣州科技專家庫。
為破除“唯職稱”“唯學歷”“唯論文”“唯帽子”傾向,廣州市科技局近日發布了新修訂的《廣州市科技專家庫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
此次政策調整,主要優化了專家入庫條件和入庫方式,將充分發揮科技專家在科技創新中的決策咨詢作用。
亮點一:入庫條件不唯職稱、論文、學歷
相較于專職科研人員或高校院所教職人員,企業技術專家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參與職稱評定比例不高、對論文專著發表關注度較低、重能力建設而相對看輕學歷“出身”。針對此現實情況,新修訂的《管理辦法》弱化了企業專家的職稱、論文和學歷等入庫要求。
番禺天安孵化器運營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王寒具有孵化器運營的豐富經驗,是評定科技服務領域的稀缺專家。然而,之前限于沒有參與相關職稱評定,王寒一直無法加入廣州科技專家庫,新修訂的《管理辦法》將徹底解決這個制度障礙。
“《管理辦法》修改企業專家入庫條件,將大幅提升企業優秀人才參與廣州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無職稱’‘無論文‘無帽子’的技術‘大牛’和投資大咖都可以加入專家庫,為我們的‘創新創業大賽’提供支撐。”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秦海鷗說道。
亮點二:大數據技術輔助專家信息填報和更新
當前,廣州市科技局正在升級改造科技業務管理服務平臺。此舉將全面優化專家庫管理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信息共享技術,輔助專家注冊和信息更新。
參與《管理辦法》修訂的廣州市科技項目評審中心副主任黃文星介紹:“以往專家注冊時需要填報大量材料,十分耗費時間和精力。新的專家庫可以自動獲取專家公開發表的論文以及歷史承擔的科技計劃項目等信息,專家只需在線審核確認。這將大幅減少專家的信息填報量。”
黃文星透露,下一步廣州市科技局將充分利用大數據精細刻畫專家“肖像”,實現專家與被評審項目的精準匹配。比如,分析專家發表的論文摘要和關鍵詞,即可精準鎖定專家的具體研究領域,有效避免“外行評內行”的情況。
中山大學張洋教授是國內從事科研大數據和科技評價研究的杰出專家,他舉例說:“通過科研大數據的挖掘,我們可以識別國內從事某一技術領域研究的關鍵核心團隊;也可以快速評判出某個科學家或研究團隊在某一技術領域的研究基礎和研究實力,為項目評審提供決策參考。”
亮點三:入庫新增定向邀請、交換共享兩種方式
新修訂的《管理辦法》在原本單一的專家申請入庫方式基礎上,新增“定向邀請”和“交換共享”兩種入庫方式,以適應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范圍不斷拓展的需求。
“定向邀請”是指市科技局向知名專家發起邀請,定向征集補充高水平專家。“交換共享”是指市科技局與其他省市專家庫建設方簽訂協議,積極吸納高層次及特定技術領域專家,大幅提升外地專家數量,有力保障評審的公平公正。
省科技廳與市科技局創新開展專家庫“省市A+B庫建設模式”,以省科技廳建設的科技專家庫為A庫,集中維護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事業單位的專家信息;以市科技局建設的科技專家庫為B庫,側重維護來自企業的專家信息。AB庫的專家信息由省市雙方各自維護,通過互聯網實現專家信息共享。
以往的專家共享模式需要專家在不同平臺注冊并維護多個賬戶,這給專家帶來很大的困擾。而“省市A+B庫建設模式”統一了省市專家庫數據標準,通過互聯網上的信息共享,專家只需注冊維護一個賬號,就可以同時參與省市科技項目評審,大大提高了效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工梁金強是國內是從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開發的杰出專家,同時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多個省市科技項目評審專家,他期待:“‘省市A+B庫建設模式’在全國推廣,將解決我們多方填報的煩惱。”
【記者】李鵬程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