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依托重要平臺和載體 著力加快數字產業化

2021-09-29 11:36:01    來源:河北新聞網    

數字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異軍突起,正在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前所未有地重構經濟發展新圖景。我省要順應數字經濟發展大趨勢,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緊緊抓住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永久落戶河北契機,充分依托建設雄安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這兩個核心平臺和載體,以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化融合”為主要抓手,大力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著力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數字經濟以“簡潔、敏捷、集約、開放、安全”的基礎網絡為載體,集納“匯聚、存儲、處理、應用”等各類要素,提高“新連接、新算力、新算法”能力,賦能千行百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決定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度、廣度和深度。我省要用好“兩新一重”政策機遇,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著力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一是推動網絡基礎設施、信息服務基礎設施以及水利、氣象、電力、交通和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體系建設,推動信息基礎設施普惠化,筑牢數字化發展根基。二是著眼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按照需求牽引、系統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實施“寬帶河北”建設,強化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布局建設窄帶物聯網,提升全省寬帶網絡普及率和網絡服務質量,加速構建城鄉一體的高性能光纖寬帶網絡、先進泛在的無線局域網和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的通信骨干網絡。三是以發展全域旅游和推進鄉村振興為契機,加快“百兆鄉村”建設,推動鄉村寬帶和貧困地區基礎網絡全覆蓋,逐步實現5G網絡建設向縣區延伸。

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加快產業數字化

產業數字化就是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對河北這樣一個傳統產業占比較高的省份來講,加快產業數字化,著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對促進傳統產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意義重大。

加快產業數字化,一是在鋼鐵、建材、石化、機械等傳統行業和典型企業中開展大數據應用試點示范,推進大數據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全供應鏈、全生產線、全生命周期的應用。重點圍繞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轉型等制造業大數據應用場景,推動大數據與自動控制、感知硬件、核心軟件、工業互聯網、工業云和智能服務平臺多方面融合發展。二是加快數字技術與交通、物流、港口及設計咨詢等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服務業智慧化、多元化發展,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新格局,爭取智慧物流、智慧交通、電子商務等發展水平步入全國先進行列。三是依托省級“1+4+N”智慧農業云平臺,推動農村資源管理、鄉村治理、市場預警等管理服務數字化,促進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加工、農業氣象等農業生產性服務信息化、數字化,實現農業數字化轉型。

依托重要平臺和載體,著力加快數字產業化

數字產業化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市場化應用,將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轉化為生產要素,通過信息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數字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推動數字產業發展。我省要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充分發揮現有平臺載體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

加快數字產業化,要圍繞建設雄安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在智能城市建設、數字要素流通、體制機制構建等方面先行先試,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領軍城市;按照規劃要求加快發展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一批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雄安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輻射、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提升我省數字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依托京津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融入京津、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不斷深化與京津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建設集大數據生產、科研、應用為一體的京津冀大數據產業基地,推進大數據、云計算、超高清視頻等在工業、政務、健康、教育、旅游、交通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以舉辦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為契機,借鑒貴州市大數據發展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我省大數據存儲優勢,實現由大數據儲存到大數據采集、加工、分析、交易的全鏈條延伸,形成數字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著力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生態體系

與傳統工業經濟、農業經濟不同,數字經濟對原材料、資源、土地等外部資源依賴較低,對良好的發展環境尤其是軟環境極為敏感。我省應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營造有利于數字創新和創業的社會人文和政策法規軟環境,構建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生態體系。

一是探索構建包容創新的監管制度。堅持包容審慎治理理念,創新治理方式,完善數據治理規則,簡化現有涉及數字經濟的行政審批事項,降低數字經濟新業態企業設立門檻,消除阻礙新業態發展的行業性、地區性、經營性壁壘,營造規范有序、開放包容、公平競爭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二是加大數字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統籌河北產業投資基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省科技創業投資和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省級政府投資基金,以及省級信息化建設、工業轉型升級等專項資金投向數字經濟關鍵領域和短板領域,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支持數字經濟發展。三是加強數字平臺建設,實現數據開放共享。以政府公共數據開放共享為重點,完善數據交換、共享、利用長效機制,打造統一安全的政務大數據庫、電子政務云平臺、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和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引導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等主動開放數據,打破數據壁壘,消除信息孤島,破解政務數據碎片化困境,構建信息資源共享體系。

堅持育才、聚才并舉,著力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數字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要素。目前,各省紛紛將數字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戰略布局,人才競爭愈發激烈,專業數字技能人才、復合型人才供需矛盾愈發突出。我省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堅持育才、聚才并舉,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瞄準我省數字經濟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依托“名校英才入冀”“外專百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進一批高水平的專家人才和創新團隊,在住房、科研經費、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給予支持,在居留與出入境、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務。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堅持“人才共享”理念,探索“不求所在、但求所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引智模式,充分借助北京充足的人才與科研優勢,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機制,打造沒有圍墻的大數據實驗室和科研院所,提高區域人才資源配置效率。鼓勵高校、職業院校依據數字經濟發展以及人才市場需求狀況,優化專業設置,增設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制造、電子商務、智慧旅游等專業和相關課程。創新培養模式,探索跨界人才聯合培養制度,構筑“學科+行業+企業”的實踐基地,實現產、學、研、創良性互動發展,培育更多面向市場需求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