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深化民生領域改革,推動醫療醫藥醫保醫養醫改“五醫聯動”。目前,全省105個縣(市)已全部組建縣域醫共體。這一場對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有哪些舉措?又將在群眾就醫方面帶來哪些改變?
對鞏義市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孟鯤鵬來說,9月15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他由一位鞏義市人民醫院坐診近20年的門診大夫,“變身”為芝田衛生院的住院部主任,將與醫生、護理人員一起長期扎根在基層衛生院。
芝田衛生院曾是一家全年收入不足10萬元的鄉鎮衛生院,員工一度發不下來工資。加入鞏義市縣域醫共體后,該院將被改建成全省少有的公立性質的鄉鎮精神衛生專科醫院。這只是鞏義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一個縮影。一場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與效能的改革試驗正在鞏義展開。
制度上怎么破?
“一把手”推動醫療資源集約配置
自動化傳輸鏈上的血液標本經過掃描、分揀,被傳輸到檢驗后臺,工作人員實時上傳檢驗結果。回郭鎮衛生院每個月約有120人次的檢驗結果從這里傳回……
數據顯示:2020年,鞏義市縣域內就診率達97.52%,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率達68.25%。
縣域外轉診患者減少,基層就診人數增多,“一減一增”背后,是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鞏義模式”取得的實在成效。
高效精準的醫療管理需要“一把手”推動。鞏義把醫共體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的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領導小組,在縣域內全力推進。
2019年年底,鞏義市總醫院成立,整合建立由鞏義市人民醫院、市公立中醫院、市婦幼保健中心,4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17家鎮衛生院和310個村衛生室組成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為了讓醫療資源得到集約集優配置,醫共體實行行政、業務、人員、財務、藥械、績效、信息化的“七統一”管理。“‘鞏義模式’打破了以往縣鄉村醫療機構各自為政、相互獨立的舊格局,完成了對基層醫療服務的重構升級。”省衛健委體改處相關負責人說。
技術上怎么辦?
分級診療讓基層衛生院提質升級
在“7·20”暴雨中受損嚴重的米河衛生院,最近新增添了彩超、DR等診療設備,門診人數也恢復到災前水平。“一場雨,見證了醫共體大家庭的溫暖。”米河衛生院院長張遂升說。
鞏義市總醫院副院長郜炎輝回憶:“暴雨來襲時,醫共體成員單位成立黨員志愿先鋒隊,每天出動200多人次去米河衛生院幫助清淤,僅用6天時間就清理出上萬立方米淤泥。”
“市總醫院龍頭帶動,鄉鎮衛生院各有特色,‘鞏義模式’就是不同層級的醫院明確定位、錯位發展,最終形成縣域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鞏義市衛健委主任李爭妍說。
上聯北京301醫院、鄭大一附院、省人民醫院等大醫院,提高醫院自身能力;下帶鄉鎮醫院、村衛生室,一科幫一院,科室主任擔任業務院長,骨干醫生長期駐扎。一系列技術幫扶精準賦能各級醫療機構,全面帶動醫療服務水平提升。2021年上半年,鞏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同比增長12.37%,出院人次同比增長40.19%。
觀念上怎么轉?
鄉村醫生的“老三樣”變了
從看病的“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到如今的心電圖機、血糖儀、隧道式血壓儀,在孝義街道龍尾村衛生室,56歲的村醫白由雙感嘆自己“趕了回時髦”。
村民測量的血壓數據實時上傳,登錄市總醫院慢病中心的遠程血壓管理平臺,輕輕一點就能查閱到每個人的血壓檔案。
“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為抓手,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載體,以‘互聯網+醫療健康’為平臺,‘一人一檔’將為群眾健康護航。”鞏義市總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喬來軍說,目前鞏義已為59萬名居民、8.2萬名慢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檔案數據庫,推動醫療服務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服務為中心轉變。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