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醫養結合 我們“鄭”在行動!

2021-09-28 14:48:27    來源:大河健康報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科院聯合發布的《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提到,有4.8%的老年人處于重度失能、7%處于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河南60歲以上常住人口為1796萬人,照此推算,河南省失能老人在212萬人左右,若加上半失能人群,數字更加龐大。隨著中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這個數字仍在不斷攀升。

河南在城市范圍內,醫養結合發展狀況如何?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醫養結合,主要服務對象正是失能、半失能群體。多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斷探索醫養結合健康養老服務模式,努力破解難點、堵點,致力于打通醫養結合“最后一公里”。

醫辦養:以護理為基礎、以醫療為保障、以康復為支撐

醫辦養模式,是指醫院設置養老區域,如開設老年病床、康復護理區、老年養護區、養老機構等,定期提供保健、康復、護理、養生等服務。該模式供給的主體主要是醫療資源富余的醫療機構,面對的群體主要是身體狀況比較差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鄭州市二七區福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乃馨護理站就是醫辦養的一個典范。

鄭州的秋天,晝夜溫差大、雨水多,對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來說是一道健康的“坎”。為此,康乃馨護理站的工作人員,凌晨5時30分就到崗了。

這里有24張床位,室內干凈整潔,雖住滿了失能、半失能老人,但聞不到任何異味。護理站工作人員負責老人的日常起居,專業醫護人員負責老人的健康監測工作。有的老人睡眠少早晨不到6時,便要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換衣、洗漱、晨練、沐浴、吃早餐。

鄭州市民閆奶奶,今年89歲,此前身子骨一直很硬朗,拄著拐杖還能上街買菜,2020年12月15日,閆奶奶突發腦出血住院治療,出院后意識一直不太清楚,子女們先是輪流照看,之后將她安排在了康乃馨護理站,養老看病兩不誤。

“托養一個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新醫養格局,是關乎民生的大工程,是符合健康中國規劃的利民之舉。河南省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處副處長朱聲永表示,我省醫養結合從模式上講,包括醫辦養、養辦醫及醫養簽約服務。醫養結合機構的建設,可強化基層機構建設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打造群眾生命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體系。

康乃馨護理站負責人鄭淑琪說:“老人只要沒有傳染病和精神類疾病,就可以住在這兒,時間長短由老人和家屬自行決定。”從2020年7月至今,有60余位老人陸續入住,有一些是臨終老人。護理人員每天至少三次為老人測體溫、量血壓等,一旦有異常,樓下入駐的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五附院)醫護團隊會立即施治,嚴重者會馬上通過“綠色通道”轉診到鄭大五附院。

王先生有腦梗病史,他2020年10月入住康乃馨護理站。某天早上,護理人員發現他坐在凳子上,肩膀等部位往一邊傾斜,趕緊叫鄭大五附院的醫生過來,為老人檢查后,確診其為急性腦梗。刻不容緩,醫生立即通過醫院的“綠色通道”為老人醫治。因救治及時,老人半個月后即出院,且沒有留下后遺癥。

“我們這兒護理員一個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資,每個護理員負責看護四位老人,所有護理員上崗之前都要經過系統理論知識學習和常用100項護理技能培訓,經過實習后考取崗前培訓結業證書。如果出現老人燙傷、跌倒等意外事件,就會被吊銷證書。”鄭大五附院社區管理科護士長宋利英表示。鄭州市二七區福華街街道是鄭州市典型的老城區,轄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近兩萬人,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有850人,80歲至89歲老人有2154人,90歲至99歲老人有339人,10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7人。目前群眾對于醫養結合床位需求量大,醫院在不遠處新添了一棟醫養服務專用大樓,擁有超過200張床位。

“社會快速老齡化,加劇了養老任務的嚴峻性。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需求量大且高度疊加,特別是失能老年人的治病和養老,事實上已很難區分。”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醫養結合促進委員會會長楊庭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養老需求與醫療需求正不斷疊加。

二七區福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程智表示,醫養結合最重要的是“醫”,目前鄭大五附院和康乃馨護理站這樣的專業護理團隊深度合作,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兒,雙方都節省成本,還能擴大護理人員的再就業。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醫養結合)首席專家、鄭大五附院院長鄭鵬遠介紹,近年來,中國快速進入老齡化時代,而河南老齡人口總量更是居全國第三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河南60歲以上常住人口數量為1796.4萬,占比18.08%,預計到2050年該數字將達到3200萬,這意味著,到2050年,河南每3個常住人口中,就將有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鄭鵬遠表示,鄭大五附院積極開展健康社區、智慧養老等醫養結合工作,初步形成了“以護理為基礎、以醫療為保障、以康復為支撐”的醫養結合工作理念。

社區養老: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標準即將出臺

鄭東新區商都路辦事處養老服務中心與一家幼兒園毗鄰,平日里,老人們喜歡在窗邊曬暖、看窗外小朋友嬉戲。

92歲的劉潔(化名)老人長住此地,她為人和善健談,雪白的頭發梳理得一絲不亂。劉潔老人說,養老服務中心建立時,她第一個入住,特地挑選了一個面積不大、溫馨朝陽的房間。

小張是該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她性格活潑,很討老人的歡心。平日里小張常組織十多位老人一起畫畫、做手工、打麻將、玩撲克、寫毛筆字、看電影、看書……每天下班前,小張還會為老人們測量血壓、血糖等健康指標。

小張說:“我們和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醫院每個月為老人做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如果有老人身體不適,醫院會開通‘綠色通道’,僅需10分鐘左右的車程即可到達醫院。”

關于服務中心收費問題,小張以張奶奶為例進行了介紹。張奶奶身體狀況良好,在這里餐飲費、托養費、護理費等費用合計為每個月4000元。其他老人根據身體狀況收費標準不一,大多是每個月3000元到5000元。

鄭州市養老服務業協會會長任東勇說,目前鄭州很多地方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群眾提供便利措施,部分區域采用公辦民營的方式,政府對醫養結合機構采用免收取房租的措施,為這些企業提供每平方米800元到1200元的一次性補貼,并要求這些企業不能開展營利性項目,不能誘導群眾消費。

為了提升服務水平,截至2021年8月底,河南各地醫養結合機構已完成自查及整改工作。河南還成立醫養結合服務質量管理控制中心,加強醫養結合服務質量管理與控制,目前正擬定河南省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評價標準。

居家養老:在家享受全方位醫療守護

2021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我國老年人大多選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居家養老為何占比如此之高?林語堂有句名言:“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中國人追求居家生活的執念由此可見一斑。

鑒于這種現實因素,河南多地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支點,將養老機構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緩解了居家養老的難點,受到群眾好評。

武慶平今年66歲,他和老伴都是鄭州二七區713所的退休職工,平時在單位家屬院居住,窗明幾凈,書桌上方掛著幾支頗有年頭的毛筆,兩人臉上總是難掩笑意,一言一行間透露著幸福之情。記者見到他們時,老兩口兒剛從省體育館游泳回來,吃了一頓清淡的飯菜。

飲食清淡,和2020年9月武慶平突發房顫有關。當天他從游泳館返回后,感覺心律失常,與家庭醫生聯系后,鄭大五附院全科醫學科護士長羅曉華為他開通了“綠色通道”,負責接診的醫生迅速診治,從發病到治療,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此次病后,他就開始遵醫囑清淡飲食。

武慶平說:“我和老伴都有高血壓,我們免費領取了智慧遠程醫療檢測設備,每天測量完血壓、血糖,數據會實時傳輸到醫院;還有一款睡眠儀,睡覺時放枕頭底下進行呼吸監測,如果數據異常,當天醫生就會上門診治。”

程智表示:“鄭州市福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了信息云平臺設備,造價約4000元,目前在社區108戶家庭免費投放。安裝之后,老人在家可實現監測血壓、血糖、體溫、睡眠狀況等,甚至能發現腦卒中前兆。”

程智說,鄭州市福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對長期臥床老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比如更換胃管、尿管等,群眾可以在客戶端點單,工作人員入戶服務。目前上門醫療服務通過家庭醫生團隊實現,每個團隊都有一名教授,家庭醫生入戶判定患者病情,若自己判別不清,就會申請教授前去進行健康指導。除此之外,鄭大五附院心理科還會定期給老人做心理疏導工作。

近年來,福華街街道打造了多個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可以在這里讀書、唱歌、聽戲、玩牌等,并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等日間照護,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二七區福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振威表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醫養結合中心等,能讓老人的個性化需求、多元化需求得到滿足,真正讓養老變成享老。

醫養結合的困境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就像突然意識到父母老去一樣,老齡化挑戰來得令人猝不及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一再提出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的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積極應對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和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進行統籌謀劃、系統施策”。

2016年,河南省出臺《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通過六大任務規劃醫養結合發展藍圖。經過多年的發展,截至目前,河南共有醫養結合機構344家,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的醫療機構達3368家。

醫養結合推進過程主要存在“三大難”:醫療養老融合難、醫養結合籌資難、人才隊伍建設難。

衛生部門管轄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屬于民政部門管轄,兩部門相互獨立,資源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流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持續投入。

朱聲永說:“醫養結合中心建設的費用從何而來、人員待遇如何劃分等,需要一套政策保障措施。目前我們正在積極和民政廳、財政廳等部門協調,爭取醫養結合機構能享受到更多陽光型政策,以激發市場活力。”

任東勇補充道,醫養結合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目前醫養結合人才隊伍稀缺,超過4000萬的失能人員是服務對象,行業人員數量僅僅在100萬人以下,且存在專業素質不高的現實狀況。該行業目前工資水平不高,造成該職業缺乏應有吸引力。任東勇建議民政和衛生等相關部門在政策上加以引導,早日推出具有普適性的資金待遇標準,吸納更多人才從事醫養結合事業。

鄭州市養老服務業協會秘書長劉海霞表示,目前政府為推動養老產業的發展,為達到一定門檻的護理人員解決了社保問題,但目前而言,能享受到這個政策的人員非常少,導致年輕人不愿意來,從業人員大多是年紀偏大者,長此以往會造成人才斷層。

鄭鵬遠表示,要真正解決我國數以億計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最根本的還得靠居家養老。但想夯實居家養老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和可持續性,就要走出一條老人負擔得起、機構和企業能盈利的路子。

鄭大五附院醫養結合辦公室負責人汪桂琴表示,醫養結合歸根到底是一個民生工程,要立足于群眾需求,通過制度建設、監督舉措等形成閉環,作為一個常態化機制在我省乃至全國有效施行。

對于鄭州的醫養行業來說,最新的喜訊是,9月23日,鄭州市醫保局召開全市醫療保障工作會議,決定以解決“一老一小一青壯”醫保問題為目標,持續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加強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以醫養結合為重點推動養老體系改革,加強醫藥醫療醫保“三醫聯動”,努力構建健康鄭州、活力鄭州。事實上,醫養結合的本質就是深度融合,主體包括醫療主管部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家庭,乃至每一個人,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

當前,中國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正集中步入“60”階段,讓有“養兒防老”傳統的中國"老有所養"問題更加凸顯,加之大眾對養老的認識度不高、生育率的下降以及孝道文化教育的缺失,大眾對養老問題倍感焦慮。對老年人來說,無論是選擇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抑或社區養老,保持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讓每個終有一老的人都無“老顧之憂”,以制度優勢、文化優勢,創造一個老年友好型社會,使每個人都能體面地老去,我們“鄭”在一步一步向著這個目標前行!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