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隨緣,不要尬聊:年輕人原子化生存下的隨緣社交

2022-02-27 11:34:47    來源:揚子晚報    

半月談記者:張昕怡

有人來家做客,躲在里屋裝不在家;來公司一年,人還沒認全;能文字解決的絕不發語音;低頭走道,免得碰見熟人打招呼……現下,不少“90后”年輕人調侃自己有“社交恐懼癥”,本是日常的社交活動在他們眼里成為一項挑戰。

崇尚隨緣,不要尬聊

“網絡上異常活躍,現實中唯唯諾諾”,許多年輕人如此自嘲自己的社交狀態。在網上,他們揮灑自如,尋求熱鬧、釋放,在真實社交中,他們往往崇尚隨緣,享受原子化生存狀態。

“一個人沒什么不好。”25歲的小程剛剛碩士畢業,聽從父母的建議,在老家當了一名公務員。每天的生活兩點一線,朋友圈子也相對簡單。

父母經常催促她多走出去交友,談個男朋友,但她更愿意下班回家,研究菜譜,做做手工,追追劇。“出去和陌生人‘尬聊’,我的‘社交恐懼癥’都要犯了。”小程說。

“我享受無拘無束的自由狀態。”在深圳外企工作的小勇,老家在二線城市,家境殷實。偌大的城市讓他時常感到孤獨,想要改變又難以突破。

“工作后,聚會上很多人像是老相識,熱情相待,但他們內心都有自己的壁壘。”小勇說,出去玩還是會找原來的老朋友,大家散落在不同的城市,假期就跑到對方的城市去。

隨緣只是表象

在網絡中,年輕人普遍顯示出對社交話題的關注,而在現實生活中又表現出無所謂的行事方式。這背后有著怎樣的原因?

有社會學家曾提出,當社會發展進入現代化后,社會原子化是不可逆的趨勢,個體生存更加獨立。此時社會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人際關系變得疏離,人們更加在意個人得失,陷入利己主義的小圈子。

“90后”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相對優渥的生長環境讓他們更重視自我感受,自我意識強烈。社交意味著融入集體,照顧他人的感受、需求,也意味著要受委屈或者失掉一部分自我,有悖于已形成的思維習慣。

山東省委黨校哲學部教授焦麗萍表示,社會帶來的壓力是不少年輕人社交恐懼的深層次原因,他們看似隨緣,實則焦慮。就業難、買房難、結婚難……隨緣只是個表象,焦慮才是真實底色。

不可否認,當代年輕人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社會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當希望與自身追求認知出現較大反差時,就會形成壓力。為掩飾焦慮,或者為防止求而不得的失落,干脆隨緣以待。

尊重現實,引導融入

當前,“90后”年輕人都已經開始走上工作崗位,在自己的職責崗位上發光發熱。他們中的不少人,雖然以原子化狀態生存,以隨緣的心態社交,但對自己的追求表現執著,工作中表現出色。

要讓年輕人敞開心胸,積極社交,就要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向心力。成長背景不同,生存環境不同,大可不必苛求他們的處世方式與上代人一致。當代社會需要對不同個體、社群和社交選擇展現出最大限度的包容,包括承認多元化差異化和個性化發展方式,正確引導他們融入社會。

同時,受訪專家認為,在市場化和城市化的社會巨變中,當代青年已無法體驗、擁有父母那輩人的集體生活經歷,產生集體認同,也很難獲得傳統鄉土社會建立在熟人網絡之上的歸屬感。

在越來越原子化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成為市場上獨立競爭的個體,隨時面臨競爭卻缺乏他人關心撫慰,很容易產生情緒波動。所以,更應該關注年輕人的個體生活狀態。隨緣社交只是他們生活的一個維度,關鍵要引導他們樹立積極的三觀,將個人興趣、情感需求與社會交際、時代責任相結合,找到健康、合宜的處世方式。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