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由阜平縣城南莊鎮夏莊學區中心校44名孩子組成的馬蘭花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的《奧林匹克頌》,感動了世界。日前,馬蘭花合唱團被授予“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河北省先進集體”稱號。
“這些孩子基本是零音樂基礎;希臘語又是小語種,孩子們從來沒有聽過;從組建合唱團到演出僅有3個多月,時間很緊。”合唱團領隊、阜平縣城南莊鎮夏莊學區中心校校長劉凱說,馬蘭花合唱團成立于2021年10月18日,從零起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其中,鄧小嵐老師建議將希臘語的發音用漢語拼音拼讀出來,讓孩子們熟記后再學唱,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最初的膽怯、羞澀,到最終的自信、大方,孩子們成長了,不僅以清澈、質樸的童聲感動了世界,更向世界展示了脫貧攻堅后山區孩子的動人風采。
冬奧會既是體育盛會,也是文化盛會。
聚焦冬奧主題,河北省創作推出了22部重點文藝作品,1718件歌曲、美術、攝影、書法、曲藝、文學等不同門類的群眾文藝作品。賽前、賽時,共組織開展崇禮森林音樂會、省冬奧主題舞臺藝術作品展演、“云上冬奧”主題文藝作品線上展播等11項、28個重點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冬奧氛圍。亮相冬奧會開幕式的大境門、“雪如意”、蔚縣剪紙等河北元素,也驚艷了世界。
這離不開省冬奧文化活動辦公室的統籌組織。省文旅廳藝術處處長劉浩琳就是該辦公室的一員。冬奧籌辦期間,劉浩琳帶領所在處室同事,多次往返于石家莊、張家口之間,全身心投入到重點文藝作品創作指導與各項品牌文化活動籌劃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劉浩琳獲評“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河北省先進個人”,省文旅廳藝術處獲評“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河北省先進集體”。
被授予“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河北省先進集體”稱號的省文物局考古處,擔負著組織指導完成太子城遺址現場考古工作,按期完成保護利用規劃編制與審批工作的重任。經過多次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優化完善設計方案,項目設計方案得到國家文物局和文物保護專家、北京冬奧組委的一致認可。項目賽前階段工程建設按照時間節點完成,賽時成為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一個窗口。
“文化大餐”為冬奧加油,科技力量則為冬奧賦能。
北斗微基站室內外混合定位系統、“雪如意”智慧照明系統等科技成果支撐了冬奧籌辦,短道速滑防護墊、新型石墨烯冰刀、高品質變溫保暖滑雪服等科技成果支撐了冰雪產業,古楊樹場館群冬奧會賽場水資源綜合利用系統、-30℃環境下燃料電池系統快速冷啟動關鍵技術等科技成果助力可持續發展……
我省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科技冬奧工作,匯聚創新資源,促進先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2019年以來,針對辦賽、參賽、觀賽等冬奧會重大科技需求,省科技廳制定實施了《科技冬奧 智慧崇禮行動計劃》,啟動實施了科技冬奧專項,共支持項目100余項,有46個自主研發的項目成果成功保障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行,53個項目正在為冰雪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省科技廳科技冬奧專班被授予“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河北省先進集體”稱號。
攻克“室外雪上項目場地防風網技術”的石家莊鐵道大學冬奧防風網科研團隊,此次也獲評“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河北省先進集體”。云頂滑雪公園空中技巧、U型場地技巧比賽受風的影響很大,必須建設防風網。然而,彼時該項技術由國外公司所壟斷。石家莊鐵道大學冬奧防風網科研團隊攻堅克難,成功研發出僅有國外公司1/5造價和1/4施工期的防風網,且防風效果、力學性能、景觀效果、張開和回收的便捷性等方面均超過國外同類產品,賽時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能為安全辦賽出一份力,我們團隊感到很榮幸,也很自豪。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石家莊鐵道大學冬奧防風網科研團隊負責人劉慶寬教授說。
北京冬奧會上,張家口賽區實現了高影響天氣零漏報、氣象服務零差錯,得到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雪聯等各方面的高度評價。其中,省氣象局在省科技廳支持下牽頭開展的科技冬奧專項“冬奧崇禮賽區賽事專項氣象預報技術”功不可沒。
從2018年起,云頂滑雪公園氣象預報員、省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宗濤和其他氣象預報服務團隊成員每個冬天都在崇禮度過。每個哈氣成冰的寒夜,他們都會認真記錄和體驗氣象要素的變化,盡管凍紅了臉、凍僵了手。
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這項科技冬奧專項研究成果,將氣溫預報平均絕對誤差由2.8℃減小至1.5℃以內,平均風速預報準確率由10%提升至90%以上。
賽時,李宗濤和同事們依然奮戰在一線。他們每天凌晨5時起床制作當天的氣象服務材料,為競賽主管及技術代表等提供天氣提示,用精準預報和精細服務保障了賽事順利運行。
“參與冬奧保障是人生一段美好的經歷,北京冬奧精神將繼續照亮我們的航程。”被授予“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河北省先進個人”的李宗濤表示。 (河北日報記者 曹錚 王偉宏)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