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街石巷……目之所及,全是石頭。這里是我國傳統古村落——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于家村。
于家村位于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石灰巖地貌,鑿井不易。吃水是老百姓頭等大事,因為河流稀疏,人們往往賴池而居。所謂“池”,便是為收集雨水而在山坡地勢低洼處挖出的深坑。因為缺水,村民對用水、節水高度重視,村民自發訂立用水的規矩。
清乾隆三十九年,為避免因汲水而造成秩序混亂,村民奉祖遺約將《柳池禁約》刻于碑上,這塊碑也叫“用水碑”,可稱為中國民間約定用水、節水的典范。
《柳池禁約》石碑 井陘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于家村黨支部書記于輝介紹,為防止“門多人眾,取水不公”,在水量分配上,《柳池禁約》定下“每家吃水許一甕,取冰許兩擔”。在用工上,碑文記載“每年挖池,按門出工,除獨夫、孤子、寡婦、病家外,有失誤者,一工罰錢五十”。于家村人祖祖輩輩愛水如命,惜水如金,也讓村里后代擺脫了水荒厄運。
于家村是石頭的天地,這里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頭街道3700多米、石頭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畝。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二十二夾道,青石砌道,阡陌相通,溝渠相連,宛如一首石頭奏出的樂章。
新中國成立后,于家村村民自力更生,鑿山開渠。近年來,深井泵、自來水入戶,徹底告別了靠天吃水的歷史,但是村民節水、惜水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
井陘縣委黨史縣志研究中心主任何克寧說,《柳池禁約》碑代表著當時村落里大多數人達成的共識,體現了鄉民強烈的規矩意識,這種“村規村約”立碑早、數量少,對于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況、民風、民俗提供了翔實資料。
記者:白明山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