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拍攝現場。
“銀發一族”擁抱“數字生活”系列④
40多人集體觸“電” 拍了首部微電影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靜
伴隨著優美的背景音樂,一個清脆的女聲旁白響起:“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本學期的老年大學的學習生活,又被我們寫成了一個段落!在這里我們芳華延續,感恩遇見!看啊!我們同學走來了。”
這是一個12分鐘微電影的開頭。微電影名叫“一堂教學課”,是學而優老年大學手機視頻拍攝與制作班的第一次實踐作品,由40多名學員共同完成。
4月19日,班上年紀最大的學員、今年73歲的王希焱談及首次觸“電”感受,感慨良多,張口來了一段順口溜——“學而優有攝影班,學員求知不畏艱。感恩良師傳技藝,更欣益友共鉆研。一期嘗試微電影,自編自演樂開顏。更高目標在登攀,新的學期不等閑。人老心美思進取,最紅夕陽每一天。”
首次觸“電”
“自己退休以后,每天轉轉菜場,帶帶孫女,根本沒再學習進步。但是單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通知退休黨員去開會或學習,所有通知都是發在退休支部群里,黨費也是在手機上繳納,當時就覺得自己落后于時代了。”張宜堅坦言,從智能手機“小白”到拍攝微電影,對自己而言,這個變化太驚喜了。
當老師徐柏林說:“我們第一次實踐作品,就是全班合作,嘗試拍部微電影”時,全班都沸騰了。“拍電影?!”“只看過電影,我們能行嗎?”“來學習就是求進步嘛。”大家七嘴八舌,都躍躍欲試。不過興奮勁一過,大家馬上犯難了。拍電影首先得有劇本,誰來當編劇?班上同學們的頭一個個搖得跟撥浪鼓似的,沒有人會。
熱心的班長賀華明和市一中退休的黃洪波一合計,不約而同想到了一個人:陳燕。陳燕和賀華明一起參加過舞蹈班,她和黃洪波是同事,關鍵是教了38年高中語文的陳燕愛好寫散文,在圈內小有名氣。
“黃洪波和我說的時候,神神秘秘,只說找我有點事。”陳燕想起自己第一次當編劇的經歷,也覺得特好玩。“那天他們把我領到教室,全班40多個人就集體鼓掌,這熱情,這架勢,不答應都不行。”
陳燕雖然“趕鴨子上架”應承了,但她沒寫過劇本,寫啥主題呢。她想起自己從2012年退休,就輾轉在娘家北京、婆家山東、工作地湘潭上了10年老年大學,當即決定寫一個反映老年人學有所樂的本子。
身兼數職
劇本有了,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第一步。拍攝前,徐老師拿出手機,打開多媒體屏幕,向同學們演示如何給視頻加音樂,如何給視頻加文字,手機攝影如何取景、對焦、采光,盡可能利用多媒體把自己傳授的知識演示得淋漓盡致。
可是,拍電影是個系統工程。導演、攝影、演員、服裝、場工、配音、配樂……叫得上名的“職務”都一大堆。“反正是玩,班上學員人人身兼數職。”在老師兼“導演”徐柏林的指導下,全班按照分鏡頭腳本,分成三個小組,分頭行動,后期制作合成。
第一組,男女同學搭配,干活不累,女同學做模特,男同學拍攝,主要拍攝和平公園晨練的場景。第二組,討論熱烈,最后決定去動物園拍攝,動物園有動物,還有孩子,畫面生動。第三組,提出到雨湖公園拍攝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作品。
第一組,一個男同學領著幾位女同學開始忙活,選用了徐老師教的快動作和慢動作拍攝。其中身穿紅衣服的女同學“學以致用”現場“教學”,老師說拍攝要動靜結合,人物與環境結合。她還毛遂自薦做模特,跑進了亭子里。大家立刻笑著抓拍了這“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畫面。
第三組在雨湖公園和白石公園拍攝,同學們志趣相投,學著用遠景、近景、中景和全景,從不同的角度拍攝景致。他們在雨湖公園拍攝了展現紅色文化與湘潭歷史的內容,在白石公園拍攝了白石畫魂與生態守望的內涵,還街拍了綠色發展與湘蓮之鄉的畫面,更有宜居環境與百姓笑容的場景。
學有所樂
三個小組“比學趕超”,紛紛將自己最得意的影像作品傳給徐老師,在班上分享。最后由徐老師后期制作完成。
從學習、拍攝到電影“殺青”,40多人歷時近三個月。當大家的名字出現在微電影最后的字幕中——參與拍攝人員賀華明、王希焱、余輝聯、邱賢茂、江放、周月英、王靜輝……大家都高興壞了,紛紛轉發朋友圈。
“退休后,我們本著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初衷,報名參加了手機視頻拍攝與制作班的學習。”學員胡祖怡說,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拍攝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審美水平,鍛煉了自己的觀察力和畫面解析能力。“老年人學習手機視頻拍攝好處多多,能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藝術修養、審美觀念、創新能力以及生活情趣,還能鍛煉老年人的思維并強身健體。”
“手機的鏡頭,就是人的第三只眼睛。”賀華明說,我們熱愛生活,對新鮮事物有所追求,才學習手機攝影,手機攝影方便、即時、分享,讓我們將普通的細節放大,捕捉平凡生活的動人鏡頭與閃光之處。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