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平山縣大型文史地理調查工程“平山村莊考”
踏遍青山,記錄平山村莊血脈傳承
“為平山寫史,給村莊立傳”,挖掘整理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村莊記憶,尋找銘刻村莊歷史的珍貴文物,書寫發生在家鄉土地上的巨大變化。平山縣大型文史地理調查工程“平山村莊考”,自2017年10月啟動以來,3000多名志愿者跋涉在平山縣23個鄉鎮的山山嶺嶺間,對全縣717個村1300多個自然莊的建制沿革、文化遺存、村風民俗、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歷史人物等進行了全面調查。許多塵封的故事和人物被“尋找”回來,匯聚成一部完整記錄平山村莊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
平山縣村莊考工作人員在抄寫古碑碑文。 平山縣村莊考辦公室供圖
三千志愿者的追尋
“聽說平山縣村莊考辦公室(簡稱村考辦)向全社會發布了招募志愿者的公告,我第一時間報了名。”優秀志愿者侯建華介紹,去年4月,村考辦自發形成了“尋找劉德林”的團隊,他和團隊奔赴各地,到國家、省市檔案館查資料,廓清歷史真相。最終,抗美援朝期間與美軍展開“空中拼刺刀”的空軍英雄劉德林的故事得以廣泛傳播。
平山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斗爭歷史的大縣,作為“兩個務必”的誕生地和“進京趕考”的出發地,這里誕生的西柏坡精神,成為黨領導中華兒女拼搏進取的寶貴動力源泉。“挖掘研究革命文化是村莊考工作的一大重點。除此之外,各個村莊的來歷、文化信息、建筑符號、宗廟祠堂匯聚起來就像一部紀錄片,記錄著村莊發展的真實瞬間。”河北省文史館館員、“平山村莊考”總策劃張志平介紹,做這項工作就是把歷史和現在、光榮和傳奇都忠實地記錄下來,復原一份完整的“平山歷史線路圖”。
尋找線索,核對村莊有異議的事件人物、名稱數據……村考工作啟動之初,不少人說這項工作不是一兩天能搞清楚的,要對困難有足夠認識。但認“死理兒”的村莊考志愿者堅信,困難肯定有,但為家鄉盡一份力,是光榮使命,他們有責任去“尋找”。也就是在找尋的過程中,志愿者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和溫暖。
“參加村莊考志愿者工作,感到非常光榮。工作激情也很高,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一天走了8個村兒。”來自平山縣營里鄉殺虎村的羅文軍激動地說,近五年來,在村考大家庭中,他利用自己業余時間,完善了營里鄉、楊家橋鄉62個村的村考工作,整理了20萬字的革命史及鄉土文化資料,為家鄉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張志平把自己置身于廣大志愿者之中,發表村考觀點言論上百萬字;下三汲村99歲高齡的費明辰寫下15頁長信,詳細介紹了平山縣內抗戰的有關情況……在村考工作中,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多名離退休干部、教師、知識分子、鄉土人才匯聚成一支考察大軍。許多全國各地平山籍的老領導、專家學者、大中專學生,紛紛認領任務、明確分工,并建立起各鄉鎮、村的微信群和專業工作群,廣泛開展村考工作。在這些平山人身上彰顯出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志愿者是村莊考的主體隊伍,他們來自社會各界,經歷各異,年齡不同。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要報酬,不怕辛苦,熱愛家鄉,傾心投入。”張志平說,他們行走在平山大地上,為一個個小村莊寫傳,為歷史立言,全面展示了平山縣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和風土人情。
一村一印的鐫刻
瘦挺骨感、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中山篆,是中山國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方寸大小的中山篆印章,可寄托情懷。兩三個字,就能夠體現出歷史的厚重和萬千風采。
隨著平山村莊考工作的推進,3000多名村考志愿者,搜集了大量湮沒在村莊的歷史資料,整理出一大批平山名人,考證了眾多村莊的歷史淵源。為把這項浩大工程打造成國家級水準,永恒傳承,村考辦聯合平山縣書法家協會開展了“考古村莊,篆刻平山”——平山縣“一村一印”志愿活動。活動啟動后,許多熱心人士以印章的形式為村莊考活動增添文化內涵。
“村莊考不僅是廓清迷霧、記錄歷史,更重要的是推介平山的美好形象,增強平山的文化自信。”談及開展“一村一印”志愿活動的初衷,張志平說,利用古老的篆刻藝術,為每一個村莊留下一方印章,等于村莊有了別樣的身份證。無論是將村印印制在村名碑上,還是印在商鋪店幡或產品上,都有助于讓人記住村莊,從而提高其知名度。
“作為志愿者,我認為不論是名家、前輩還是愛好者,能夠參與其中,是一件很有意義、非常光榮的事。一個個山村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底蘊,大大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也為我提供了厚實的創作基礎。”篆刻志愿者左曉峰自活動開展以來,主動參與并篆刻了近百枚印章,更承擔著印章征集、管理等工作,為平山村莊考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在左曉峰等篆刻志愿者的努力下,平山縣“一村一印”的篆刻印章已經完成,這里每一個村莊都有了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
照片是用現代技術留住歷史記憶,是村莊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中,村考志愿者在定制印章的同時,還用圖片記錄著原汁原味的現場、人物和事件。官吏、教育家、戰斗英雄等人物照,歷史遺存、立功證書、獎狀、勛章等文物照,著名會議、戰斗遺址、領導人舊居照……成百上千張鮮活生動的影像,使村考更具畫面感、更有說服力。
縷縷家國情的延續
雄壯有力的旋律,歡快動聽的曲調,讓《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不僅在革命年代傳遍大江南北,就是在今天它也深受人民群眾喜愛。而說到這首歌,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充滿紅色記憶的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
“《團結就是力量》就是從北莊村唱響的。村考工作開展后,僅一篇北莊村的村考稿就經歷三次大的修改,先后有幾十人參加。挖掘出了《團結就是力量》這首著名歌曲在北莊首演的史實并寫入村考中。”張志平介紹,村莊考系列記錄整理活動,回顧革命歷史,見證革命前輩團結一致、萬眾一心,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他們的功績不會消失,愛國主義精神也將繼續弘揚。
弘揚愛國精神,留住記憶鄉愁。村考過程中,還掀起了村考詩詞和書法的創作熱潮。張志平等村考志愿者紛紛圍繞家鄉風韻創作了近千首詩歌;繪制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域地圖和古建筑復原圖,再現了古村落和古建筑的原貌,留住了歷史記憶;拍攝《平山記憶》《中山國》《滹沱記憶》三部反映平山歷史的紀錄片,把平山文化宣傳推向新高度;舉辦“誰有我家鄉風韻”詩歌朗誦演唱會,宣講革命老區平山的故事,傳播平山的紅色精神……
如今,為打造優秀文化傳承產品,村考辦結合志愿者們近五年的工作,為老區修著一部考證最細致、記錄最詳盡、規模最宏大的百科全書《平山縣村莊考》。成書后,分上中下三冊,約200萬字,500多幅照片,800多枚篆刻。內容包括全縣717個行政村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人物、風俗民情等。
“編撰《平山縣村莊考》,就是把一代代平山兒女艱苦奮斗的創業史整理好,把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卓絕的斗爭史記錄好,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大力弘揚優良傳統,凝聚起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感,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支持。”張志平介紹,接下來,他們要進一步增強團結協作意識,繼續拾遺補缺,把《平山縣村莊考》打造成精品力作。
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留下寶貴歷史數據庫。社會各界專家學者表示,“平山村莊考”是一次大型的文化普查工程,不僅對已經發現的各種文史資料進行了排查,還新發現、補充、修訂了一大批文史資料。“平山村莊考”取得了繁花滿枝、碩果累累的成績,助力鄉村振興,要廣泛宣傳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其更大作用。 (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