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記者從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召開的“河南這十年”系列濟源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年來,濟源生產總值接連突破500億元、600億元、7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8.1%;去年人均生產總值達104515元、居河南省第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和人均指標持續位居河南省前列。
目標是再造一個新濟源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黨工委書記、市委書記史秉銳介紹,濟源去年人均生產總值達104515元、居全省第一。新目標也已定下:在“十四五”生產總值超1000億元的基礎上,“十五五”末生產總值突破1500億元、實現再造一個新濟源的奮斗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濟源生產總值增長4%、高于全省0.9個百分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270.6元、居全省第二。
研發投入強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科技創新為先導,濟源在產品、業態、管理、服務、制度等各方面創新上求突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位居河南省第一方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7.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0%。
濟源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共生耦合,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鉛鋅冶煉基地、全國最大的白銀生產基地和全國產量最大、品種最全的線棒材生產基地。有色產業加快向先進合金、高純金屬等中高端、關鍵環進軍,白銀產業正在從銀錠向高端飾品、餐具、生活用品、新材料等領域延伸,實現由“論噸賣”到“按克賣”,著力打造千億級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建設了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引進了一批重大項目,著力打造千億級鋼鐵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納米新材料形成了“小試+中試+初創孵化+產業化”的全鏈條遞進式發展新模式,入選河南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當前,正在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制氫儲氫、碳捕集工程等未來產業,搶跑人工智能、商業航天衛星、3D制造、光電材料等新賽道,濟源的碳捕集項目10月將投用,成為全省第一個碳捕集示范項目。
重大項目的實施,加快推動濟源工業實現從原材料向新材料、原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套設備的“華麗轉身”。在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的同時,積極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成立了濟源服務業開發區,組建了物流集團,培育壯大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積極推進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濟源產業結構布局更加優化,產城融合格局加快構建,正在向著建設豫西北創新高地、新材料工業強市、現代旅游強市的目標邁進。
進出口總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
濟源充分發揮示范區體制、特色產業、進出口貿易等自身優勢,積極在提高政務服務效能、發展外向型經濟等方面持續探索、先行先試,承擔的30多項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任務成果豐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等多項改革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
相對于其他17個省轄市來講,濟源的規模比較小,開放招商卻亮點頗多。比如,富士康、伊利、雙匯、中國煤科、中國兵裝等大型企業項目紛紛落地、投用。得益于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改革措施,讓濟源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2021年,濟源外貿進出口總額386.3億元、增長61.3%,總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今年上半年,濟源外貿進出口總值161.7億元,穩居全省第2位。
近年來,濟源高標準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規劃,深入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等專項執法行動,涉及黃河干流的環境問題全部清零,黃河小浪底北岸灌區、河口水庫建成投用,清清黃河水終于流入了濟源城。積極推進“雙碳”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PM2.5、PM10年均濃度分別降至47微克/立方米、7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29天,水環境質量位居河南省前列。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