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不斷涌入,將讓制造業一線力量越來越年輕化。(@視覺中國)
【資料圖】
朱家榮
王曉
隨著春節假期結束,一大批外地務工者紛紛回到廣州。記者了解到,招工同樣緊鑼密鼓,至今年3月全市將舉辦超過200場次的線上線下“春風行動2023-春風送崗暖羊城”促進就業系列專場招聘會,提供崗位約9萬個,網絡專場招聘會也將在“廣州公共招聘”微信小程序上不間斷舉辦。
在這批來穗務工者群像里,夾雜著一張張年輕稚嫩的面孔——越來越多的“00后”告別故鄉,踏上和父輩同樣的行程,卻懷著不同的夢想,開啟南下打工的生活。在廣東全省上下快速投入高質量發展的當下,這些“00后”作為新一代的“打工人”為何選擇廣州?他們在求職就業中有哪些取向?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00后”進工廠:
老鄉、兄弟齊上陣越來越多年輕“打工人”來穗
2月2日晚8時,在番禺區化龍鎮山門村,剛從附近一家電子廠下班的朱家榮穿著紅色的廠服,來到和記者事前約定的見面地點——山門牌坊。
夜晚的山門村有些冷清,但牌坊下的小販開始多了起來,他們推著小車,架著塑料面盆、毛巾、牙刷等日用品來到牌坊下,等候著節后回來廣州的“打工人”;而街頭巷尾的勞務派遣檔口早已張貼起各種招工廣告“物流搬運,25元/小時”“電焊,30元/小時”“××倉庫,20元/小時”……
已經上班3天的朱家榮并沒有太在意這些廣告,回到出租屋,老鄉兼工友的王曉也過來找他聊天。朱家榮出生于2002年,王曉則是2001年,他們都來自貴州畢節,去年年初,在當地勞務派遣公司的介紹下,他們來到番禺這家電子廠打工,今年回家過年后,大年初九他們就坐著大巴回來番禺上班了。
王曉燙著棕黃色的時尚卷發,這是他在山門村剛燙的,“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做變壓器,現在電子廠機械化的程度比較高,廠里的訂單也比較穩定,一天能做幾萬個。”
出租屋內有些雜亂,面積約十二三平方米,租金450元/月,單間裝有空調,也有淋浴間和窗戶。朱家榮一帶記者進屋,自己就不好意思地把頭蒙在被子里,還不斷地搖頭,“太亂了,沒眼看。”
“其實大家都不大會打理,平時也沒多少時間搞衛生。”王曉笑著告訴記者,他也住在山門村,租金800元/月,不同于朱家榮,他們是三人合租,其中一個舍友是比他小兩歲的親弟弟,“他不和我一個單位,在附近的一家物流企業上班。”
“現在廠里上班的,不少都是像我們這樣的年紀。比我們大的,很多都是廠里的小主管了。”王曉表示,他感到“00后”正逐漸成為制造業的一線“主力”。
信念:
長大了要養活自己渴望有“一片天”
朱家榮和王曉每天早上7時50分到達單位。工廠包一日三餐,早餐是進入單位后就吃,午餐安排在中午11時,晚飯在下午5時前后,吃完晚飯再干兩三個小時,到晚上7時50才能下班。
“每天的工作還是挺辛苦的。上班工資每小時20元,一天240元,刨去一個月休息兩三天,一個月能賺六七千元。”朱家榮告訴記者。
盡管一日三餐不怎么花錢,但每個月朱家榮也就攢下兩三千元,他的花銷主要用在房租、水電、夜宵、手機話費等方面。“我們每天下班一般都會去買一些夜宵,或者在村里打一會兒臺球放松一下。廠里上班挺累的,我們又年輕,到晚上八九點肚子又餓了。”
朱家榮一邊看著手機,一邊和記者聊著天。他說自己也十分想念父母親人,但此刻他已經長大,必須要自己養活自己,“春節離開家的時候,我媽給我送上了一條臘肉,我沒有拿,偷偷放回廚房里了。他們怪不容易的。”
“當我難過到掉眼淚的時候,想到的人就只有你。”這是朱家榮1月29日離家時發的一條朋友圈,仿佛是他寫給心上人的,而當記者問他是否有女朋友時,他卻搖了搖頭。
“平常就是吃完夜宵玩一下手機,到10點多就睡覺了。”番禺這家電子廠是朱家榮進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他坦言對未來還有些茫然,現在只是每天埋頭工作,攢下的錢也全部寄給家里。
王曉則不同,他在職校學過汽修,幾年前就出門打工,去過福建、浙江、江蘇,也是這兩年才到廣州來打工,他笑著說:“到了電子廠上班后,就把之前的汽修手藝都荒廢了。”
“和其他幾個地方比,廣州的天氣更熱一些,但是有直達高鐵,回家比較方便,車票和江浙比起來也更便宜。至于吃飯的口味,只要是出去打工,開始都不會太習慣。”王曉告訴記者,“沒事早點睡,有空多賺錢,生活一點都不迷茫。”王曉的性格十分開朗,他不愛想太多,他的朋友圈簽名是“只要你肯努力,遲早會有你的一片天”。
“什么是你理解的一片天?”記者問王曉。
“一片天,我想應該是從打工中學到一些什么,然后去開創自己的事業。”他告訴記者。
對比:
父輩更能吃苦新一代不斷學習新技術
聊起父親當年的打工經歷,朱家榮有些感慨:“父親總對我說,打工是很辛苦的。他以前一直在福建的一家瓷磚廠里打工。每天燒瓷磚熱得滿頭大汗,搬瓷磚又累得腰酸背痛。他們這一輩人,確實要比我們能吃苦多了。”
朱家榮告訴記者,2014年他弟弟出生后,父親就回了家,之后再也沒有外出打工。“打工就是這個樣子,首先是為了生活。所以當我每次在手機里說我打工累的時候,父親總是說‘打工哪有不累的?我當年比你累多了’。聽他說完,我只好倒頭去睡,第二天起床繼續回工廠上班。”
“可能我的打工經歷還是比較短,所以暫時沒有太多的規劃。我覺得和老一輩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有智能手機了,所以想法也就多了,比如我會經常刷短視頻,看到一些人回到家鄉后做一些生意成功了。這些會給我一些啟發,打工至少也會學到一些技術,但目前我也還沒有錢自己創業。”朱家榮說。
而已經打工幾年的王曉則覺得,現在企業的機器更加先進了,“技術迭代得很快,我們要不斷學習使用新機器。老一輩當年的很多體力工作如今也被機器替代了,所以我就需要更努力學習,未來不一定說要創業,慢慢地學,總有機會干到主管的位置。”
工廠負責人:
如今“工人挑老板”有技術的年輕技工最緊俏
“以前是老板挑工人,現在倒過來了,是工人挑老板。”白云區一家電子廠的老板姚俊告訴記者。
“現在,廠里普工一個月的工資基本都有六七千元,但有的人干兩三個月就辭職了,所以我們廠始終要保持招人的狀態。普工里面‘00后’確實有不少,我們希望他們能更吃得了苦,更愿意學東西,等到普工變成師傅,那收入就會提高很多。”
姚俊告訴記者,企業200人的車間里面,如今有約50人是“00后”。“往往他們的流動性會比較大,因為年輕人的思維會比較跳躍一點,但其實如果沒有練好一門手藝,去了其他廠工資也是差不多的。”
“我們一直盡可能提高工人的待遇,不僅是工資,還有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前,我們廠給他們安排的宿舍是六人間、八人間,現在都是4人間,他們如果住不慣要出去租,我們也會給一些租房補貼;吃飯方面,我們是外包的,但也盡可能適應他們的口味,我們廠的很多人都是湖南、廣西、貴州等地的,比較愛吃辣,我們也會要求外包公司盡可能把菜做得辣一點,并且一周的主菜盡量不重樣。”姚俊說。
姚俊告訴記者:“在我們廠如果做到了師傅,成了技術骨干,那每個月工資就可以有1.2萬元到1.5萬元左右,而這并不是難事,只要你肯學。現在設備、技術迭代還是很快的,舉例來說,前年需要200個普工做的事,現在花200萬更新設備,再雇50個普工就可以比以往生產得還要多。所以我們最缺的,其實是真正有技術,懂最新的設備操控和維修的年輕技工,他們是我們的核心生產力、競爭力,也可以說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招聘平臺:
“00后”更看重工作環境不太在乎企業規模和名氣
某互聯網招聘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去年收集了7123名求職“00后”的有效問卷,并以此發布了“00后”求職趨向報告。
該研究發現,相比前輩,“00后”的求職心態更加開放,對二三線城市的接納度明顯提升,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同時,“00后”格外關注工作帶來的個人成長和職業與興趣的匹配,對金錢回報的重視度有所下滑,也愿意嘗試副業或靈活就業,較少關注專業對口工作和長期職業規劃,求職方面相對靈活。
研究還發現,“00后”更為接納中小企業,求職時不會純粹拘泥于企業規模和影響力。其中,71%的“00后”會與500人以下規模的中小企業進行實質性溝通或面試,69%的“00后”在調研中表示不會將雇主名氣列為主要入職考慮因素,而22.7%的“00后”還傾向于工作地“生活氛圍好、環境宜居”。
此外研究發現,學歷會對“00后”選擇工作地帶來較大影響:學歷越高越青睞工作機會多的城市,越不傾向離親友近的城市。其中,57.1%接受高等教育(大專及以上學歷)的“00后”首選發展前景好的城市,而非高等教育學歷的“00后”更看重工作地離家近。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除署名外)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