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了城市菜籃,火了鄉村旅游,鼓了農民荷包

2022-04-27 09:41:42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五羊銜谷,萃于楚庭”,五谷豐登的廣州,稻香香飄至今。在廣州的鄉村轉上一圈,你可能會驚喜地發現,碩果累累、魚躍人歡,不單意味著美好生活需求得到了堅實的保障,也意味著現代農業視野下的點滴農趣,漸漸裝點了都市人的精神家園。同時,接受都市反哺的鄉村,也滋養出農民不同于以往的愿景。

□ 何謂都市現代農業

都市現代農業是位于城市及周邊地區,依托城市的科學技術和現代設備,遵從都市發展戰略,城市需求為導向,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提供食品供應及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的現代農業形態。

據介紹,廣東正在制訂《廣東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提出農業生產高質高效、鄉村生活舒適宜居、城鄉生態綠色低碳的目標。

同時,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也創建了農業部華南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立足國內外都市農業發展前沿和華南都市農業科技需求,開展華南都市農業的理論方法、技術示范及應用實踐研究,包括華南特色蠶桑、花卉、果蔬等都市農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研究、先進模式創新和示范推廣等。

5G智慧農場助力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

作為超大城市的廣州,各區在都市現代農業建設上也都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從化區精心打造鄉村旅游產品,樹立品牌形象,打造成從化富民強區工程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從化區已建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區景點40多處,其中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5個、示范點10個,省級農業公園2個、市級農業公園33個。從化區還建成了單體世界最大的蛋雞產業園。花都區跨鎮域共建,促“三美”融合,努力打造幸福鄉村新樣板。南沙區則以“一核三鏈”點亮了灣區“種業燈塔”。番禺區抓鏈條、促融合、助振興,著力做活現代農業高質高效“大文章”。黃埔區引進農業“院士天團”,點燃廣州農業創新新引擎。白云區打造“智慧三資”監管模式,繪制“智能云團”賦能鄉村振興。海珠區則打造了超大城市中心城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樣板。天河區堅持改革創新,推動農業農村工作高質量發展。荔灣區以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為牽引,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 打造七個百億級產業

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中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報告》指出,“中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UASJTU)”包括“菜籃子”產品保障能力、農業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水平、三產融合發展水平、農業先進生產要素聚集水平、現代農業經營水平5項一級指標。

廣州立足農業生產功能,聚焦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緊密結合城鄉群眾食物結構和消費變化趨勢,用“繡花功夫”在有限的空間里,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全力打造現代種業、綠色蔬菜、嶺南佳果、特色花卉、生態畜禽、現代漁業、休閑農業等七個百億級產業。其中,在全省糧食安全責任考核中,廣州連續兩年獲優秀,糧食“面積、產量、單產”三項指標連續三年增長;連續兩次獲全國“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優秀等級,蔬菜、水產、水果等重要農產品自給率分別達到100%、90%和68%。目前,廣州擁有1個國家級、2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產業園數量全省第一。廣州還有著15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全省第一;14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全省第二。

花城農園太空葉菜館

□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城在田中,田在城里,對今時今日的廣州人來說,其實也不算什么新鮮事。海珠濕地公園近側,走入一方樂田農業公園,可盡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農趣;漫步珠江新城,轉角就能“遇見”花城農園,領略“火星種菜”的震撼。

依托城市優勢資源,廣州堅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完整產業鏈,釋放出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強鏈。實施《廣州市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全力打造優品絲苗米、綠色蔬菜、北回歸線荔枝、精品花卉等6條產業鏈。

補鏈。依托工業和市場優勢,推進糧油加工儲備、果蔬加工配送等集聚區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年收入超2000億元。在全市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集中區域,布局建設一批生鮮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

延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打造100多家農業公園、120多條新鄉村示范帶,涌現了一批“網紅小鎮”“網紅民宿”。

□ 互聯網鋪在“田埂”上

現代農業,科技先行。廣州充分利用科研院校聚集、人才資源豐富、技術創新體系健全的優勢,積極培育發展科技農業、集約農業、數字農業、創意農業、共享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各類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呈現星火燎原之勢。

通過設立1個億的種業基金,廣州培育出絲苗米、遲菜心、紅掌等一批“穗”字號優良品種,蔬菜種子進出口量占全國的60%,自主培育的15個熱帶觀賞魚品種產銷量全球第一。

廣州發展集約設施農業,建有蔬菜標準化種植大棚1.1萬畝;率先建設18個集生態化、智能化、信息化為一體的生豬多層樓房養殖場,產能達200萬頭;建有設施農業面積15萬畝。廣州的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水產養殖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7%、79%、63%,均列全省第一。

除此以外,“農業+人工智能”“農業+5G”應用新場景也在廣州不斷涌現并對外輸出,互聯網鋪在“田埂”上,無人機變身“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廣州數字農業未來可期。

現代農業,科技先行,無人機成“新農具”。

□ 農民收入增速連續14年超城鎮居民

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廣州市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加快推進品牌強農工作,目前共有343個產品入選“粵字號”農業品牌,超過全省總量的七分之一。

農產品產銷對接上,廣州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形成企業和農民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創新出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18條措施,大力實施“穗農奔富”行動、強鎮興村計劃,讓農民共享產業增值收益,早日邁向富裕富足。

近日,經市政府同意,市農業農村局印發《廣州市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若干措施》,圍繞資金、用地、人才、科技等要素,出臺五大類強農惠企措施,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需求,促進廣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數據顯示,廣州農民收入增速已經連續14年高于城鎮居民。“十三五”時期廣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增長61.7%。

站在這個角度去看都市現代農業的底色,也許能看到更加動人的色彩。

□ 都市現代農業 各區這樣做

目前,廣州擁有1個國家級、2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產業園數量全省第一。

15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全省第一;

14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全省第二。

從化:一個活細胞克隆出無數株完整植株

一小塊植物組織,甚至一個活細胞,可以克隆出千千萬萬株完整植株。憑借著這一技術,廣州花卉研究中心每年可產出紅掌、粗肋草等花卉5000多萬株,成功地壓低了被國外企業壟斷而高企的種苗價格。

在廣州花卉研究中心的從化基地,各種各樣的花卉爭奇斗艷,美不勝收。“你別看這個花的顏色幾近白色,實際上它是紅掌。”廣州花卉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謝偉平對記者說,該中心已經培育出多種不同顏色的紅掌。

據介紹,廣州花卉研究中心自主培育通過審(評)定的紅掌等花卉新品種有66個,通過現場鑒定花卉新品種12個,其中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12個,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授權13個,申請歐盟和日本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各1個,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目前該中心年推廣紅掌、白掌、粗肋草、豬籠草等優質花卉組培種苗5000多萬株,示范成品盆花250萬多盆。

不久前,廣州花卉研究中心自主選育的“小嬌紅掌”“福星紅掌”“朝天嬌紅掌”“廣花福運紅掌”4個紅掌新品種、主持制定的3項廣東省地方標準,分別被列為2022年省級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

今年花卉類入選省級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分別有13個和6項,而廣州花卉研究中心推薦的4個新品種占比達30%,3項技術占比達50%,為廣州花卉類被推選為省級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數量歷年之最,在全省花卉類品種創新、成果轉化與技術覆蓋居于引領地位。白掌、粗肋草是廣東近年來繼優勢紅掌產業之后的兩項新優特色觀葉植物,產業發展日益壯大,前景看好,《白掌盆花生產技術規程》和《粗肋草盆花生產技術規程》兩項省級農業主推技術的推廣,更為廣東地區這兩項優勢觀葉植物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廣州市花卉研究中心的組織接種室。(受訪者供圖)

在從化基地的工作間里,記者看到,工人們正進行切割作業。據了解,由于植物細胞中包含該物種的全部遺傳信息,具備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能,即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因此,通過植物組織培養可以得到完整植株。謝偉平告訴記者,一個葉片可以切成20塊左右,每一塊都能培養成一株新的花苗,然后新的花苗又可以切片,再繼續培養出更多的花苗。這一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多種花卉的生產。目前,廣州花卉研究中心生產的紅掌可占到全國產量的1/8,白掌可占到1/4。以往因為被外國企業壟斷,紅掌花苗價格居高不下,在廣州花卉研究中心努力下,2017年起花苗價格有所下降,成功降低了花農的生產成本。

南沙:從養殖到收獲實現無人精準作業

初夏時節,烈日下廣州已有點灼曬感覺,然而在南沙明珠現代都市農業實驗園里,可以感受到陣陣清涼。租用了實驗園土地來種菜的市民三三兩兩俯身勞作,與小橋流水的田園景觀一起,勾勒出“現代農夫”的閑逸歲月。

南沙明珠現代都市農業實驗園整體規劃面積約10300畝,打造集生產、展示、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萬畝級水果、花卉、水產、蔬菜基地。除了姹紫嫣紅的休閑觀光區,還設有魚菜共生4.0工廠、數字漁場·桑基魚塘等養殖區域。

據介紹,這里一部分塘養桂花魚,一部分塘可養蝦,采用的是生態可持續的養殖模式,所有養殖區域不排放尾水,養殖水體固廢會經過沉淀、物理過濾、干濕分離、蚯蚓和紅蟲車間回收利用,養殖水循環凈化使用,設計有設施集排污種植、流調水、生態濕地三套水處理系統,有工程化管路系統,可以根據水質污廢和有害降雨等情況動態調節換水速率,整體呈現污廢回收利用,水體往復循環,養殖不因養殖固廢對接中斷挖塘消毒。

明珠現代都市農業實驗園里的數字漁場

數字漁場則采用的是最前沿的技術,比如使用光電、拉曼光譜、生物傳感等技術將水質、水文等參數實時精準感知和智能校準,并利用混合多目機器視覺識別水生物類別、生物量、行為信息,通過機器魚、運動裝置、無人機載等方式,實現漁場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漁場利用物聯網和互聯網大小網嵌套和內外網結合方式,使用5G、wifi等新一代通信手段,快速高通量的將文本和視頻數據進行傳輸和分發到數據專職采集服務器。數據通過清洗和處理后進入數據服務器和計算服務器,通過融合一系列智能模型的大數據云平臺進行最優決策,更新控制策略到投喂、增氧、水處理、吸魚分魚等智能漁機裝備,打通多品類多對象全環節的最優生長調控,實現各種智能漁業裝備和水下機器人完成從養殖到收獲的無人精準作業。

由于采用了生態循環技術,這里的魚塘不必專門在年底清塘消毒殺蟲,魚兒能于傳統生產淡季上市,賣出好價錢。

在南沙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王青峰看來,南沙明珠現代都市農業實驗園的實施將為全國農業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提供可推廣的政策、可復制的模式和可借鑒的經驗,“園區要體現出引領性和公益性,把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展示給大家看,同時也兼具教育功能,讓城市居民能夠接觸田園、了解農業,為農業發展積蓄更多動能。”

增城:以產業基金撬動資本參與鄉村振興

高端水果家門口就能種,看似簡單的消費升級,背后蘊含著推動鄉村振興的另一種邏輯。

鄉豐特色水果產業園,由廣州鄉村振興基金與深圳農業龍頭深圳諾普信共同投資建設,總規劃面積8000畝,以種植“陽光玫瑰”葡萄、燕窩果、黃金百香果等優稀高端水果為主。產業園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種植的“墨姬”“陽光玫瑰”和“荔美人”3個品種的葡萄已于2020年5月首次上市,園區二產、三產項目完成后預計聯農帶農3000戶,帶動就業將逾10000人,可實現每戶農戶年增收5萬元,帶動一方區域經濟發展。

幕后推手之一的廣州鄉村振興基金,成立于2018年,是廣州市增城區政府為創新實踐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聯合粵港灣大灣區多家上市公司和民營產業集團發起設立的廣東省首支市場化的鄉村振興產業基金。

廣州鄉村振興基金提出“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其中“兩翼”分別為產業投資和股權投資。通過聯合農業龍頭上市公司、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廣州鄉村振興基金深耕生態農牧產業,打造新鄉村示范帶等鄉村振興項目,投資建設增城絲苗米、特色水果種植、灣區蔬果種植、優質農產品供應鏈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并通過投后管理機制,對項目建設運營提供多維度、全方位的咨詢與賦能。

瓜棚上的西紅柿大豐收。

鄉豐特色水果產業園是廣州鄉村振興基金從引入到投資到退出的閉環的項目,從啟動到退出兩年的時間,實現了一個省級農業園的謀劃啟動落地運營,不僅推動了聯農帶農,還帶動了這個項目所在的太平村和西瓜嶺村的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的增收致富,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充分體現了資本招商的功能和資本招商的主動性管理。

“在鄉村振興工作中,鄉村振興基金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導和撬動工商資本、金融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同時,投資賦能鄉村產業。”廣州鄉村振興基金總裁毛杰對記者說。

與農業產業基金不同的是,鄉村振興基金的投資并不局限于農業,而是選擇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產業,并且主要是以提升農村經濟內生性增長為目標。

毛杰介紹說,鄉村振興基金的實踐,更加強調政府的引導,同時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作用。通過盤活基金運作平臺,有效調動民間資本參與鄉村建設項目的積極性。

增城:探索和農民新的利益聯結機制

喜歡你,有“稻”理。

增城區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一位農戶的T恤上,印著這么幾個字。在初夏的微風里,藍天白云,禾苗青青,美景確實令人沉醉。

位于廣州市增城區朱村街的時光穗稻新鄉村示范帶,涉及聯興村、龍崗村、龍新村、南崗村、朱村村、山角村六個村落,旨在依托增城區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牢牢端穩增城人自己的飯碗的前提下,以創建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核心區為契機,開發“中國絲苗米之鄉”——絲苗米源產地文化,聯動朱村街人居環境美麗再升級,形成以稻田為主題,集生態、科技、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大灣區田園城市風光帶。

端牢增城飯碗,建設智慧稻田。稻田是示范帶靈魂,增城區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種植優質絲苗米約5500畝,帶動周邊種植3萬多畝。已建成5G智慧稻場3500畝、千畝直播示范區1800畝,通過推廣無人機植保、精準旱直播等智能技術,產業園可節省人工成本超70%。

增城區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增城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朱村街黨工委書記李永盛說,現在的工作主要把握一個原則,無論一二三產,能有效大幅提高農民收入的才優先考慮做。

去年,產業園增城絲苗米產量同比增加5800噸,主導產業產值14.5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31元,同比增8%,高于全區水平14%。

廣州科旺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區向軍對記者說,在企業和農民合作的形式上,過往的例子更多是農民租地給企業,只收取租金,“企業的經營活動與農民一點關系都沒有。”還有一種情況是訂單農業,農民按照企業的要求生產,企業按一定價格向農民收購,這樣農民也只停留在賣糧的層面,“大米沒有品牌價值,農民收入也很微薄。”為此,他正和有關方面一起,積極探索新的利益聯結機制,爭取讓農民和企業真正擰成一股繩。

稻田產能及富民能力提升,為示范帶農村整體風貌提升奠定物質基礎。記者了解到,2021年示范帶建設以來,在前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果上,當地設立專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再升級,實現307棟農房外立面絲苗米農耕文化元素裝點,綠化朱村大道、北環路沿線,改造北環路支路,開展排灌渠清淤、“三線”整治等工程,打造新河社精品村。周邊農村基建、文化設施、民居美化升級,增強了示范帶的鄉村游吸引力。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 廣州都市現代農業亮點逐個睇

花都 綠沃川廣州總部基地

該基地在大棚蔬菜的種植中引進荷蘭智能化種植系統,這一系統配備立體催芽等多項先進技術,可實現自動播種育苗和移栽收割,“全天候”運行、流水線作業,全生產周期僅45天,年畝產量可達20噸。基地一期占地360畝,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人不到20個。這里還有通過遙控技術實現升降的空中草莓園。

從化 寶趣玫瑰世界園區

廣東省、廣州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旗下“寶趣玫瑰世界”于2007年底正式開業,是國內首個集花卉種植、農業觀光、生態休閑、科普、文化傳播和特色產品銷售于一體的玫瑰主題公園,經過10多年的規范經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觀光休閑景點。近年來,園區不斷提升觀光景點和體驗活動設施建設,以營造更美麗自然的生態環境。

海珠 “一方樂田”都市農園

“一方樂田”都市農園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瑞寶河畔街68號,總面積約170畝,集農業生產、科普、研發、休閑于一體,實現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一方樂田”的核心服務是讓市民擁有自己的家庭小菜園,通過自種或托管的方式收獲高品質農產品。功能區包括:家庭菜園區、田園休閑區、科普體驗區、精品種植區。

白云 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始建于1975年,是一家專業從事家禽育種、養殖、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家禽批發市場經營、家禽屠宰與肉雞食品精深加工、食材與簡餐的生產、主題餐廳連鎖經營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企業堅持以帶動更多農戶發展養雞業為主,通過產品回收、技術指導等形式帶動更多的農戶養殖致富,進行產業化經營。

荔灣 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

該交易市場是廣東省扶貧協作、對口支援以及廣東省內特色產品融入大灣區市場乃至全國大市場的重要交易平臺和集散地。目前共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市、廣東省供銷合作聯社等組織企業入駐,共建設消費扶貧專館58個,集中展示展銷各地1300家企業10000多款特色幫扶產品。

天河 花城農園

花城農園位于城市核心地段“花城匯”園區,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是大灣區首個都市現代農業園。農園以“大灣區現代農業數字化產業中心”,打造現代科技農業與商旅融合創新業態,具有太空驚奇及綠色科技氣息的都市農業主題場景和全新商業消費體驗空間,從城市中心輻射大灣區。

花都 廣州市領航食品有限公司

專注研制健康、美味、優質的茶飲原料,致力打造茶飲行業上下游供應鏈生態系統。茶飲行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廣州市領航食品有限公司計劃2022在花都區新增50畝以上工業用地,用于建設總部加工基地。通過以上項目的建設,預計創造直接就業崗位2000個,同時可間接帶動5000戶種植戶。

黃埔 長洲島都市農業公園

位于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毗鄰黃埔軍校、辛亥革命紀念館,與廣州大學城僅一橋之隔。島上古跡遍地,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是廣州市文化旅游風景區。長洲島都市農業公園首期占地103.649畝。項目帶動200多名村民,同時委托當地村民對土地進行平整、清表、種植,直接增加農民收入20余萬元。

南沙 明珠現代都市農業實驗園

位于南沙明珠灣區,整體規劃面積約10300畝,農用地9100畝,占比近90%。打造集生產、展示、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萬畝級水果、花卉、水產、蔬菜基地。園區發展定位是現代農業技術實驗田、農業龍頭企業集聚區和灣區都市田園休閑地,將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技術、標準和模式,搭建農業科技研發、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高端平臺。

番禺 廣州市卉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植物組培及種苗生產的企業,產品涵蓋花卉、中藥材等。2021年,其產能達4000萬株,銷售量達1800萬株/杯,銷售額達2600萬元。公司擁有6個商標注冊證、2個植物新品種權,1個植物新品種權在申請,1個發明專利已通過初審。現已搜集品種800余個,在產品種200余個。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董業衡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署名除外)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