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掃樓”6棟,這位澳門“98后”說收獲太多

2022-04-18 20:14:38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集合,集合!”4月9日中午,何玨蓉收到單位南沙建設中心的一通電話,隨時待命的她立刻趕往龍穴街道的核酸檢測點。當天,南沙區要開展區域核酸檢測工作,各個檢測點都需要增加志愿者人手。

檢查大家的粵康碼,維持現場秩序,按十人一組安排人員進行掃碼......“一開始排隊的人很多,后面隨著醫護人員的增加,整個隊伍都快了起來,工作也順手多了。”何玨蓉回憶。在大家的努力下,那天的核酸檢測很順利,提前結束。

正在參與志愿服務的何玨蓉

但這一次的經歷并不是何玨蓉第一次參與社區志愿服務。說起自己這段時間參與的志愿服務,來自中國澳門的何玨蓉,今年1月份剛剛入職南沙區建設中心,是一位年輕的“98”后。她和記者分享了很多的收獲,“我做了一些志愿服務,但和很多人相比,我做的是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里,何玨蓉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在抗疫這件事情上,人人都是參與者。“志愿者工作在一線,建設中心和對口支援的龍穴街道都給予充分的保障,而很多很多的居民都在用自己的配合和支持溫暖、鼓勵著我們。”

半天時間內趕制4個鋼鐵站臺支援一線

“相較而言,之前去‘守橋’印象會更深刻一點。”所謂“守橋”,其實是指在進出龍穴島的高速公路查驗健康碼、開展人員排查的工作。何玨蓉盤點了自己前前后后參加的幾次志愿服務,“后方給予了我們充分的支持,每一次的反饋都能得到即時的回應,讓我們時刻感受到溫暖。”

何玨蓉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說道:“建設中心是我畢業后第一個就職單位,單位不但給予了我很多深入一線基層鍛煉的機會,還給予了充分的關心和溫暖。第一晚開始'守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沒有反光衣,這對于要晚上在公路上值守的人來說存在一定的危險。”單位負責后勤保障的分管領導知道后,為了保證安全,當即讓大家先暫停,并馬上與街道協調為大家送來了反光衣,后來還采購了能貼掛在衣服上的爆閃燈,確保安全才讓大家繼續開展工作。“深夜,單位領導擔心大家體力消耗、熬夜精神不支,就親自率綜合保障組的同事采購了紅牛、咖啡、面包、防蚊水等物資連夜送給我們。”

“橋面大貨車、小汽車、電動車混雜穿行,志愿者與值班交警在車流中開展排查、檢查工作,尤其是龍穴島是物流基地,主要是大貨車、拖車,車體很高,司機在駕駛位置出示手機碼,我們站在路面查看,大車有盲區,比較危險。”何玨蓉又想起一件事,“我們領導在現場查看后當機立斷,充分發揮我們建設中心建設專業的自身優勢,只用了半天的時間內就趕制了4個鋼鐵站臺,第二天就送到志愿者們手上,讓我們可以站高與駕駛位置基本持平,既方便了我們查碼又解決我們的安全隱患,這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何玨蓉還提及,之后單位也一直保持溝通,每天都會問到在一線有什么需求,因為公路上很吵,需要很大聲地和來往人員說話,何玨蓉和同事提出,希望能給一線配備上喇叭。第二天一早,后方就給她們一線的志愿者們送來了幾個喇叭以及潤喉片。

居民的鼓勵讓她更加融入當地

“這幾天是自己第一次有機會參與這樣的基層服務,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感受到許許多多的人為抗疫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何玨蓉坦言,“能參與到抗疫的志愿服務中,我覺得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可能有很多人也想有機會能參與,但因為工作、學習等原因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做志愿者。”

之前她還多次和街道的工作人員一起去社區“掃樓”,開展入戶排查、測溫、核實穗康碼等防疫工作。“最多的一天掃了6棟樓。”她卻沒有覺得有多辛苦,“如果硬要說辛苦,那我覺得肉體上是勞累的,但精神上卻在這個過程收獲了更多的快樂。”

回憶起“掃樓”的時候,何玨蓉想起自己遇到了很多老人家,他們都非常配合自己的工作,“而且很多人會很關心我們一線工作者,經常會聽到他們跟我們說‘辛苦了’‘謝謝你’。”這些“打氣”的鼓勵,不僅讓何玨蓉感到防疫工作充滿意義,還讓她感覺到,在和居民打交道的過程中,自己也越來越融入南沙當地。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圖/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