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手機號和信息驗證碼,可得專屬紅包。”面對金錢的誘惑,在東海縣城經營移動營業廳的女子姜某起初還有些疑慮,但面對每天幾十甚至上百元的紅包收入,慢慢地放下了心理防線。在用戶辦理手機卡開卡業務時,姜某通過短信發送客戶手機號碼、驗證碼用于網絡賬戶注冊并謀取利益。2022年4月18日,東海縣檢察院以姜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向東海縣法院提起公訴。
姜某收到的好處費微信截圖
據了解,2021年7月初,東海縣公安局接到線索,稱東海縣城某移動營業廳,涉嫌利用為新客戶辦理手機卡時,在客戶不知情下,私自發送手機號碼、驗證碼給下游黑灰產業注冊網絡虛擬賬號牟利。公安機關當即立案,經偵查發現,東海某鎮女子姜某于2021年1月接手了東海縣城一移動營業廳。由于工作性質,每天都能接觸到很多辦理手機業務的人,尤其是不熟悉手機操作的老年人。姜某利用辦理業務的機會,私自把新開戶的手機號發送到群里,收到下線注冊虛擬賬號信息后,把獲得的短信驗證碼再發到群里,最后把短信都刪除后還給用戶。這些手機號用來注冊APP平臺賬號用于提升新注冊用戶數量,如京東、淘寶、支付寶、抖音、快手等APP,每注冊成功一個應用軟件賬戶,姜某即可獲得1元至8元不等的好處費。2021年1月份至當年7月案發,姜某通過上述犯罪手段,非法獲利2萬余元。
承辦檢察官為精準認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和涉案金額,對卷宗中聊天記錄、轉賬明細、涉及到的APP平臺等材料逐一進行罪證核實。經審查認定,姜某的行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法向東海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等待姜某的,也將是法律對其犯罪行為的嚴懲。
檢察官說法
在個人信息具有重要商業價值且不斷被非法利用的今天,打擊非法獲取和利用個人信息的地下產業鏈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輕易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尤其是手機號碼、身份號碼、銀行賬號等。如遇代操作手機、銀行卡等業務時,確保操作過程在自己可視可查下進行,確保個人信息不被泄露。
通訊員 宋琦 錢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凌飛
校對 盛媛媛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