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互聯網法院通報了一起糾紛,一女子因“被刷臉”莫名背上萬元貸款,法院以銀行未能舉證證明是王女士本人“刷臉”申辦借記卡并申請貸款為由,駁回銀行的全部訴訟請求。
明明自己沒有刷臉,卻莫名申辦了借記卡賬戶,欠下了一萬余元貸款,還被告上法庭,王女士的遭遇堪稱“奇幻”。大家難免在心里嘀咕:這是怎么發生的?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如果發生在我身上,該怎么辦?
梳理整個事件,在安全鏈條上,實在有太多“掉鏈子”的環節。在這筆借款之前,王女士的身份證曾經遺失過,雖然已向公安機關報警并辦理了掛失手續,但無法杜絕被盜用的可能。而銀行在審批貸款的過程中,雖然進行了核驗,但由于身份證和本人就對不上號,手機號也不是王女士本人持有,簽名筆跡鑒定也確定不是王女士簽的……也就是說,這根本就驗證了個寂寞。
所以,法院的判決,有效地維護了個人用戶的合法權益,也通過典型案例說理釋法,認定了銀行自己審核不嚴,就自己承擔法律后果。這對今后解決類似糾紛都有示范意義。
這件事雖然有“刷臉”的環節,但事情的癥結其實并不僅僅在于人臉識別,而是整個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體系,存在太多漏洞和缺口。
首先就是身份證掛失后仍可以使用的問題,一旦銀行等相關機構核驗不力,就可能發生被盜刷、被貸款等種種危害個人財產安全的事情。
而親筆簽字也好,人臉識別也好,本來都是用來“打補丁”的措施,結果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很多業務,之所以要求本人持身份證辦理,就是為了比對照片,確保人證合一。如果連這么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搞那么花哨高級的“人臉識別”,意義到底何在呢?
在身份證掛失仍可使用這一技術問題普遍解決之前,無論是出于自身資金安全考慮,還是為了保護用戶合法權益,金融機構都應該在交叉核驗的每一個環節,嚴格依法辦事,擔起責任長點心。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