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殼正成為女孩們繼口紅、項鏈外的第三件裝飾品。
“賣手機還不如賣手機殼賺錢。”幾年前,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對手機行業的吐槽,放在今天仍不過時。隨著Z世代消費的興起,手機殼已不再僅僅是線下路邊攤或線上9.9元包郵的小生意。在新消費大行其道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商家正涌入手機殼賽道。
年輕人換殼熱情更高
昨日,極目新聞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發現,手機殼品牌眾多,有小賣家轉型做原創設計的,也有定位高端的品牌賣家。從9.9元包郵到數百元的品牌設計款,手機殼的造新節奏,甚至快于消費者喜好的變化。
“去年一年,買了20多個手機殼。”95后武漢姑娘小劉說,自己對每一個手機殼的熱愛周期,都不會超過一個月,“我買的手機殼,大部分沒超過30元,這樣不用了也不心疼。”
在中國,手機殼相關產業的豐富程度遠超國外,很多人對于手機殼的認知是“換起來不會心疼的快消品”。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市場,均以低價手機殼為主,但經營這一類目的小商家多,導致手機殼生意并不好做,且以雜牌、山寨款居多,“客單價一旦超過百元,銷量就上不去了。”
除了“喜新厭舊”,Z世代的消費者們對于手機殼還有著明顯的偏好和需求,因此,個性化服務成為手機殼市場的另一發展勢頭。
85后市民柳曼在武漢后湖開了家公司,經營手機殼網店。
“我在淘寶、拼多多都開了店,主打個性化定制手機殼。”柳曼介紹,多年的開店經歷,讓她見證了手機殼市場的變遷。在蘋果還沒成為街機前,賣得最多的是諾基亞手機殼,不過那會兒,手機殼還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生意,“隨著觸屏手機的發展,手機殼生意才慢慢好起來。”
為何會想到做個性化定制呢?“衣服可以定制、鞋子可以定制,茶杯等小東西也可以定制,為啥手機殼不行呢?”柳曼說,在店里定制手機殼的消費者,7成以上是女性,客單價約30元,定制的圖片除了自己的照片、男友的照片、寵物的照片外,還有一些卡通動漫人物。
仍有較大發展前景
有統計顯示,我國智能手機的存量已接近20億部,據市場調研公司GFK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全年手機銷量為3.1億部,預計2022年手機銷量為3億部左右。
手機殼正吸引著投資機構的不斷押注。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下半年以來,手機殼品牌的融資動向明顯變多。
2021年6月,潮流科技配件品牌CASETiFY獲得C資本數千萬美金A輪融資;2021年12月,“玩殼工廠”獲得小米、順為資本數千萬元A輪融資,這門細分市場出現了越來越多專業選手,客單價也水漲船高,甚至有的品牌單個手機殼就賣數百元。
業內人士介紹,線上手機殼客單價多在20元左右,線下門店比線上則高出10-20元,“不過綜合物流、場地租金等成本,手機殼利潤并不高,但如果走個性化定制、IP聯名款這類模式,利潤相對會高出很多。”
手機殼市場有沒有可能跑出下一個泡泡瑪特?未來,這門生意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