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九華和平科大小學的孩子們在“和美”木工坊學習木工。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歐陽天 攝)
借力高校資源 豐富“三點半課堂”
——九華和平科大小學個性化課后服務綜述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洪靜雯
“雙減”政策實施后,如何讓課后服務不僅限于“課后看護”?三點半放學后去哪里?記者日前走進九華和平科大小學,探訪該校如何做好這道“填空題”。
大學里的小學生
去年,九華和平科大小學首批學生在老師帶領下,走進湖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標本館,開啟近距離觀察各種動物標本的奇妙體驗之旅。通過近距離觀察和專家講解,孩子們溯源動物進化歷史,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個個收獲滿滿。
讓教師從題海題庫中抬起頭來,多一些有溫度的教育;讓學生從被動壓抑中走出來,多一份陽光的心態。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說,如今的“三點半課堂”不僅切實解決了家長“接送難”“看護憂”等難題,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課程”充分結合學校資源,讓孩子在校“減負”并開闊視野。
“我們依靠湖南科技大學,將大學資源用于小學教學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書本知識的領悟,達到了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九華和平科大小學校長李莉表示,“雙減”背景下,學校借助湖南科技大學的資源努力拓展實踐活動基地,豐富“三點半課堂”,組織孩子們到大學校園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在行走中學習。今年,學校還將分學期、分年級、分班級讓孩子們都有機會參與這樣的活動。
小學來了大學老師
“空氣也可以做‘炸彈’!”“‘花生人’能在指尖跳舞!”“怎樣讓一張A4紙變得力大無窮?”……4月15日,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力學科普團隊來到九華和平科大小學開展趣味力學實驗,為小學生們帶去一堂生動的力學科普互動體驗課。
課堂圍繞“身邊的力學”這一主題,通過“不倒翁為什么不倒”“筷子提米”“拔河比賽技巧”等身邊的例子,引導小學生更加形象具體認識、了解什么是“力”。
將“課后服務2小時”轉化為“提質2小時”,是今年春季學期開學以來九華和平科大小學“三點半課堂”的首要任務。選取具有趣味、啟迪性的科學知識與實驗帶進小學,給學生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是活動設計的初衷。策劃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年齡與知識能力等特點,將不同的科學知識融入生活場景,兼具趣味性和科學性,營造開放式、沉浸式的體驗,希望通過與高校合作的形式,讓小學生從中了解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
今年,來自湖南科技大學三大學院、四大專業的資深教師,深入九華和平科大小學開設各類課程,形成課后服務資源包。資源包中包括《非遺課程》《藝術課程》《科創課程》等。
校本課程悅享“雙減”
黑板上一個個立體剖面圖詳細解析模型的制作重點;教室內機器、木頭、砂紙摩擦聲此起彼伏……走進九華科大和平小學木工坊,長長的工作臺,各類機械設備幾乎應有盡有。“木工坊”成為學校特色育人的亮點,成了學生精雕細刻、大顯身手的天地。
開發校本課程,開拓“三點半課堂”的選擇廣度,讓小學生嘗試大人的木工活,九華和平科大小學以易取得、易加工的木材為載體,以系統化工藝組合的木工機械設備和工具為平臺,構建實驗實訓的真實化情境教學。學生通過對配置木材加工的全程參與,實現了自我思考、自我制作、自我評價。對木材的認識與改造,實現木材由原材料到創意設計成品的轉變過程,使學生親身感受“物的轉變”過程;同時,通過實踐實訓,學生經歷了興趣培養、堅毅力體會、成就感滿足、自我學習和激勵、關愛他人的過程。
學校德育副校長朱夢雅指著學生的木工作品說:“別小看木工,這是制造業的始端,也是讓學生感知最基本物體的切入口,他們可以形成概念,得到最基本的見識,這對他們的知識建構、能力建構極具開發價值。另外,木工富含中華優秀文化和工藝傳統,可在寓教于樂中幫助孩子們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