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鄭州人清明節當天要進行哪些項目?熱鬧的很!

2022-04-01 10:05:56    來源:大河報    

清明節就要到了,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清明,是掃墓懷人的日子,也是踏青游玩的日子。那么,時間回撥一百年,那時候的鄭州人,清明節當天要進行哪些項目?

過往歲月的風俗,在當地的志書中被記錄了下來。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查看了河南10多部百年前的縣志,發現清明節也曾是官方規定的植樹節。清明節當天,鄭州郊外汴河最熱鬧,錢塘里有雜技表演,青年男女要插柳枝于頭。

【記載】清明節鄭州汴河很熱鬧,錢塘里還有雀竿表演

根據民國二十年重印刊本的《鄭縣志》(民國五年重修,即1916年)記載,“是日,傾城上墳,京漢隴海車站之東,車馬闐集,而酒食尊罍,山家村店,享馂豪游,張幕藉草,對酒歡呼,日暮忘歸”。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信息,清明節家家戶戶都要上墳,傾城而出,以至于局部區域人頭攢動。“京漢隴海車站”以東,是人員密集區。

除了上墳外,當天的最主要任務便是放松,即大家所熟悉的踏青、近郊旅游。有車的乘車,沒車的步行,帶上酒帶上飯,席地而坐,玩到太陽落山,意猶未盡。

其中,“汴河一帶”是熱鬧區域,因為有“民間藝術團”的表演。“汴河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飛錢,踢水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拋球,并諸色禽蟲之戲,紛紛雜集”??梢?,表演節目較多,讓當時游玩的民眾大飽眼福。

汴河在今天的什么地方?《鄭縣志》記載的有兩條,一名“小黃河,元臣賈魯嘗浚之,故名賈魯河”,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賈魯河。而當時的汴河,是“民國五年由鄭縣西南隅李河之南入境,向北流經小李河侯寨一帶……經陳五寨老鴉陳等村,流經……小孟莊康莊,入中牟境”。

但是,不管是哪一條汴河,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汴河在當時的縣城之外。清明節當天,很多人都選擇結伴郊游。

同時,在“錢塘里左右”(錢塘里,今錢塘路北段)還有雀竿表演。“其法,樹長竿于地上,高可三丈,一人攀緣而上,舞蹈其顛,盤旋上下,有金雞獨立,鷂子翻身,鐘馗抹額,玉兔搗藥之類,變態多端”。

立三丈的長竿在地上,有人站在上面,做各種驚險刺激的動作。反響是不錯的,“觀者目瞪神驚,汗流浹背,而為此技者如蝶拍鴉翻,遽遽然自若也”。

【風俗】“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清明節晚上還要“貼九娘”

除了上墳掃墓祭祖之外,清明節的傳統項目還有插柳。

《鄭縣志》記載,“人家插柳滿檐,青倩可愛,士女咸戴之,諺云,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

這里面有兩條信息,一是要插柳在屋檐,二是年輕人插柳于頭上。其中,前者和同時期的《中牟縣志》(民國蕭德馨等修,熊紹龍等纂,民國二十五年石印本)記載類似,“清明日祭掃先墓插柳于門”。

那么,年輕人又是怎么玩柳枝的?記者了解到,“帶柳”風俗,不僅局限于中原一代。記錄清代吳中風俗的著作《清嘉錄》也記載,“婦女結楊柳球戴鬢畔,云‘紅顏不老’……”

可見,無論年輕人是怎么插柳于頭發上的,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要珍重大好韶光。

到了清明節晚上,還有一個項目。《鄭縣志》記載,“是夜,人家貼清明嫁九娘,一去不還鄉之句,謂如此則夏月無青蟲撲燈之擾云”。

那么,什么是“貼清明嫁九娘”呢?記者注意到,其實這是我國多個地區的一個傳統風俗,現在已經被遺忘。“嫁九娘”又稱“貼九娘”,在當時幾乎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九娘不是人名,而是指的燈蛾。在古人心中,燈蛾與蚊蟲沒有太大區別,都對人們的生活、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清明節當天,人們寫“清明嫁九娘,一去不還鄉”字樣于紙上,貼在門楹或墻上,以為這樣可以趨避蚊蟲。

【盤點1】清明節前面還有個寒食節,有地方在寒食節掃墓祭祖

除了鄭州地區的風俗外,河南其它地區在清明節又是什么樣子的?

記者選取了豫北、豫西、豫東、豫南、豫中等10個縣的縣志(大部分縣志出版或重刊時間與《鄭縣志》時間接近)進行研究,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其中一個是,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清明節依然是重要的節日,但清明節前面的寒食節,卻漸漸被遺忘,只留存于古代詩文和典籍中,現實生活中幾乎無人提及了。

寒食節這一天,禁煙火,只能吃冷食。它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河南地區縣志的記載中,寒食節被固定在了清明節的前一日或前兩日?!蛾兛h志》(民國歐陽珍修,韓嘉會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稱,“三月清明,前一日,禁煙火,謂之寒食,乃晉國之遺俗”。《鄭縣志》則稱,“清明……前兩日謂之寒食”。

寒食節和清明節挨得較近,在有些地方,人們選擇在寒食節上墳掃墓祭祖,而在清明節當天出游散心。《南召縣志》(清陳之熉等纂修,清乾隆十一年修,民國二十八年重印本)記載,“寒食節拜先塋,封土祭奠,清明節遍插柳”。

《偃師縣志》(清湯毓倬修,孫星衍纂,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記載,“清明前一日寒食,治酒肴祭墓,剪紙錢掛樹,清明日小兒折柳插戴”。

【盤點2】并不是所有階層都踏青游玩

其實,追究在中國古代清明節放假與否,意義并不是太大。一則當時所謂的放假主要針對仕宦群體,一則人數占大多數的老百姓,還需要解決溫飽問題,也沒有多少閑情逸致去郊游玩耍。

《西平縣志》(民國陳銘鑒纂,李毓藻修,民國二十三年刊本)記載,“清明節日,各家必折柳枝,插于門端,中流以上人士,多結伴攜酒肴出游,擇曠野高原處,席地聚飲,名曰踏青”??梢?,有閑心游玩的還是“中流以上人士”。

《虞城縣志》(清李淇修,席慶云纂,清光緒二十一年刊本)則記載,“清明日,男女帶柳,日中墓祭覆土。是日,士夫多相邀散步郊外,或攜盒酒小飲,名曰踏青”。這里的士夫,是士大夫和讀書人。

【演變】二月初二也曾是踏青的日子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從上文其實可以看出,清明節是融合了寒食節的一些風俗,所以百年前的有些地方,還是在寒食節上墳掃墓。

如今的清明節,兼具踏青和掃墓兩大功能,一方面是“吃掉了”寒食節,另一方面還“吃掉了”上巳節。因為,踏青游玩的習俗,來源于上巳節。

宋代著名類書《太平御覽·香部·卷三》引《韓詩》解釋道,“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

寒食節和上巳節,距離清明節的天數都不算太多。三個節日靠得太近,漸漸地重疊融合,清明節最終“笑到了最后”。

其實一百多年前的鄭州,二月初二,是除清明節外另一個踏青的日子?!多嵖h志》記載,“城中士女已出郭踏青,車站,錢塘里,宏農里,敦睦里各鬧市人力車價值日增”。

這樣的風俗,是符合唐代詩人楊巨源的審美觀的。“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城東早春》),意思是踏春要趁早。

不過,在南宋理學家朱熹看來,只要心中有春,則早春晚春,都有春色可看。“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只要心中有春,則時時處處皆是春也。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