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殘工作領域,心智障礙青年就業一直是推動“融合”過程中最大的難題。2019年,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發起的一項調研顯示,即便是廣州,真實就業的心智障礙青年不超過4%,而這一比例近年一直難以突破。心智障礙者想要獲得一份工作,不僅需要社會懷有愛心,同時需要社會搭建完善的支持體系。但不少助殘工作者直言,這個過程中,問題出現在多個方面,其中,為心智障礙者搭建從校園向社會過渡的就業轉銜支持,便顯得尤為重要。
(資料圖)
記者走訪了解到,近年來,社會多方不斷推動心智障礙青年職業轉銜,并在這個過程,不斷探索突破,也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問題所在。要讓心智障礙青年的就業不再成為“小概率事件”,需要的不僅僅是某一家社會組織的努力,而是多方面的聯動。
職業培訓后“心青年”到瑰麗酒店接受在崗實習鍛煉
他們為心智障礙者開設職業轉銜培訓
當心智障礙(主要包括孤獨癥、智力障礙、唐氏綜合征和腦癱等)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該何去何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這曾是一個不小的問題。2013年前后,廣州揚愛的家長會員們通過數據調研,收集了當時特需人士(以心智障礙者為主)的教育及就業情況,向有關部門表達訴求,得到各方積極回應。
彼時,廣州市教育局首次在3所職業學校開辦啟能班,為輕度智障和孤獨癥學生提供中職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了輕度智障和孤獨癥學生職業教育零的突破,至今未曾中斷。但要實現推動心智障礙者從校園走向社會,此舉遠遠不夠。一位助殘工作者透露,“過去這些年,雖然啟能班的模式得到了推廣,但受限于系統性支持有限,專業師資不足,在啟能班,更多時候是期望孩子學會一些生活自我管理技巧,甚至只要求其能力不退化,沒有更多的專業力量和精力想怎么推動就業。”
在就業支持方面,廣州揚愛啟動了職業轉銜培訓等相關公益行動;今年,該家長機構更是得到了第十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資助項目支持,進一步為即將從職業中學畢業或剛從職業中中學畢業不久的心智障礙青年開展職業轉銜培訓。
“轉銜”指的是從人生的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的過渡。在每一個過渡轉銜階段,個體都會面臨著角色、任務、生活形態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改變,往往會產生不適應和各種困難,需要準備和支持。一位助殘工作者表示,即便心智障礙者接受了一些基本的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但在工作意識、自我決定、團隊合作等方面其實較少考量,也極難適應從特殊學校等保護性環境到真實的工作崗位,這時,其實需要方向明確的就業轉銜支持。
廣州揚愛相關負責人表示,其職業轉銜培訓由職業培訓和崗位實踐兩部分構成。職業培訓將分為三周即三個階段進行,而崗位實踐則包括例如去到酒店、烘焙店等多個真實場景在崗訓練。
據了解,第一周學員們會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自我分析,學習科學規劃生活,培養建立人際關系的方法;第二周,學員們可以在課堂中學習溝通技巧、情緒管理、金錢管理、出行規劃和時間管理等職業素質,明晰實現就業必須具備的能力;而到了第三周,學員們已經在為正式進入職場而做準備,他們會暢談自己的職業理想,并進行情景模擬,深入感受職場社交、著裝和面試準備等,希望在經歷這一系列的課程培訓和外出體驗后,學員們學習和掌握就業所必備的一些基本技能。而崗位實踐則為學員們提供了技能學習和運用的機會,嘗試在烘焙店、推銷崗位以及洗車店將課堂所學實踐于真實場景,邁出向真實就業努力的第一步。
用人單位HR對“心青年”開展招聘面試
這只是一個起點,他們仍需更漫長的支持
是不是十多天之后,心智障礙者就具備了真實就業的能力和決心?上述負責人表示,實際上,職業轉銜培訓更多是提供一個改變的契機和開始,而真實的社會是復雜的多元場景,無論是獨立出行的能力還是團隊協作能力,都需要泛化和延伸,與此同時,工作意識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位助殘工作者分析道,就以“獨立出行”為例,這是融入社會和外出就業的基礎能力之一,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擔心各種各樣的風險和可能性,大家都不敢放手,孩子也不敢”。在就業轉銜的培訓中,他們也會培訓和鼓勵孩子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令參與轉銜的助殘工作者感到欣慰的是,事實上,不少心智障礙青年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可以突破這一瓶頸。有一位心智障礙青年母親從未在交通出行上放手,但在職業轉銜培訓中,第一次嘗試放手,“過程當中也遇到不少問題,比如坐錯站,比預定時間晚回,但遇到每一個問題時,最終都能指引孩子成功”。她感慨:“這一次,終于知道,原來我也可以嘗試對他放手。”
心智障礙青年小頌為了這個培訓,穿梭在31站地鐵和3站公交之間,母親也從最初的精神高度緊張,轉變成偶爾在手機上看看小頌的共享位置,等待勞作一天的小頌回家。廣州揚愛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敢放手是很多家長的常態,但在掌握了技巧和能力后,家長們也會在群里互相鼓勵彼此邁多一步。
除了獨立出行能力的培養,團隊合作和就業意識在推動真實就業的過程中也相當重要。一位助殘工作者依舊記得一個場景:下午兩點,學習了“合作意識”的心智障礙青年在發現另一名學員沒有跟上大部隊時執意留下等他,而被等待的心智障礙青年也在當天的培訓心得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收拾書包太慢,小伙伴們都站在門外等我,這讓我感受到了來自集體的溫暖”。
就業意識的培養需要和“開發崗位”形成緊密的銜接,機構也為此做了不少努力和聯動,“但大前提還是大家必須先把能力提升起來”,而轉銜只是一個開始。對此,在不少助殘工作者看來,在探索轉銜服務后,完整的就業支持體系仍需要持續性引導和支持,單個社會組織力量有限:“需要不同領域的社會組織通力合作,當服務能實現連貫性,一個心智障礙者的能力提升才有更清晰的路徑可走。”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林琳、蘇贊 實習生:皮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