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 | 廣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向“實”而行

2023-08-05 08:46:15    來源:大洋網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底盤和支撐。8月4日,由廣州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活動走進鵬凱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醫谷產業園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民營科技園,看廣州如何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堅持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并舉,推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進。

△廣東醫谷產業園


(相關資料圖)

挺起硬脊梁,聚焦轉型升級強化產業引導

在番禺區橋南-沙灣片裝配式污水處理廠,經過鵬凱環境自主研發的低碳型裝配式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的水池清晰地倒映著藍天白云。這個處理污水能力20000噸/天、服務人群近20萬人的中型凈水廠,占地僅4500平方米,而此前同樣規模的凈水廠大概需要30畝地。

“我們研發的裝配式污水處理系統,用技術產品化解決產業難題,開啟了工廠化預制污水處理系統新模式。與傳統污水廠相比,可以用‘2345’四個數字來總結其優勢和創新性:投資減少20%、占地面積約為常規污水廠占地的1/3、建設周期僅為常規污水廠的1/4(3個月可建成一座污水廠)、能耗降低1/5。”鵬凱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國彬自豪地告訴記者。

但王國彬也坦言道,2011年成立后的幾年里,“我們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做。”沒有發展方向自然迎來挑戰。“2015年,在政府的引導下,我們確定了專門化的發展方向,以工程設備化、設備標準化、運維智能化的模式驅動技術產品化、產品工業化轉型升級。”

△鵬凱環境

核心技術的不斷創新,使鵬凱環境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這個在廣州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在全國裝配式污水處理設備細分市場占有率已達到10%以上,在全國40個區域實現拓荒;裝配式污水廠占營業比例80%以上,利潤貢獻率達到80%以上,實現公司連續5年收入復合增長率70%,利潤復合增長率50%。

就在7月14日,鵬凱環境還上榜了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的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成為廣州24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軍團的一員。

聚焦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強化產業引導,廣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梁柱”不斷加固。“專精特新”作為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方向,廣州正不斷加強培育力度。就在去年,廣州出臺了《廣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提出“八大行動”和“七大措施”,進行 “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

類似的故事還在廣州各個地方不斷上演。撿料、燒料、鍛打、定型、拋鋼、淬火……在白云電氣科技大廈的綠色智慧能源創新中心,進門之初就向大家展示了這家大型民營企業的創始人一家在打鐵鋪里打鐵創業的場景。

白云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辦副主任宮丹丹介紹,白云電氣集團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從1979年打鐵起步,歷經三代人、六個階段、四十多年的轉型升級,探索出了一條傳統電力裝備制造企業轉型為綠色智慧能源的踐行和引領者的民營企業綠色發展之路,能為客戶提供源、網、荷、儲一體化綠色智慧能源和節能降碳解決方案。

“目前,白云電氣集團已經探索出了一條數字化重塑的道路,將積累下來的經驗能力對外賦能,幫助其他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宮丹丹表示,在全市上下“二次創業”的奮斗氛圍中,“我們將充分發揮行業領軍企業的帶頭作用,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聯合其他單位組建產業聯盟,推動產業升級改造,做大做強廣州市和白云區的傳統優勢產業。”

白云電氣所在的廣州民營科技園于1995年經國家科委批準成立,是全國首個國家級民營科技園。近三年,園區營業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速,其中工業產值占全白云區的57%。

廣州民營科技園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程雪萍說,2023年以來,園區錨定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半年園區營業收入、工業產值分別同比增長11.5%、9.8%,工業投資額同比增長79.3%、占全區近80%;先進制造業項目開工報建量、竣工量總面積分別同比增長 187%、83%,產業集聚及綜合承載能力實現提升。

發力新賽道,聚焦新興產業打造產業集群

生物醫藥與健康是廣州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地也是廣州智造的又一張新名片。

毗鄰南沙港,坐落在萬頃沙鎮的廣東醫谷成立于2014年,是專注于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投資孵化平臺。其中,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的廣東醫谷·南沙生命科學園(一園)是南沙區第一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目前,醫谷已入駐企業300多家,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鏈。

落戶南沙三年多的嘉檢(廣州)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立足遺傳專科領域,自主研發了產前診斷的解決方案。“目前我們的解決方案包括已經拿到國家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的AmCareSeq2000測序儀,以及納米級的測序芯片。”公司董事長張巍博士說,“這個高精度的芯片上包含28億個小孔,可以產出高達480G的數據,突破了國外長期在二代測序上的技術與產業壁壘,實現了國產化測序平臺在遺傳診斷的廣泛應用。”

△嘉檢醫學創始人張巍博士在展示納米級測序芯片。

“在廣州、南沙生物醫藥產業服務體系的支撐下,我們建廠以來已實現平臺核心檢驗設備、配套檢驗試劑、配套醫用智能分析軟件等多項創新成果的自研自產,目前儀器年產能可達1500臺次,試劑年產能可達75萬盒。”張巍說。

同樣越來越樂意在南沙發展的還有廣州潤生細胞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阮潤生。阮潤生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細胞免疫學的研發工作,目前在廣東醫谷已建立1500㎡的綜合實驗室,包括生物信息、蛋白質組學、多肽合成、細胞免疫四大平臺。

阮潤生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平臺建設為新抗原的篩選和多肽藥物的研發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將專業技術應用于廣大醫療機構和患者,打造一個集科學發展、人才培養、利益共享的創新科技平臺,也為整個廣州的生物醫藥產業作出積極貢獻。”

“得益于園區這一平臺搭建的服務體系和整個產業生態,我們成立不過幾年就已經上市了大通量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儀、HE高清滴染儀、特殊染色儀。”百盛(廣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瑞政說,“致力于高質量發展,我們正在力爭做到從產品源頭、生產、銷售、售后的全產業鏈掌控。”

“以嘉檢醫學為代表的診斷檢驗,以潤生醫藥為代表的創新藥,以百盛生物為代表的高端醫療器械正是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三大類型。”廣東醫谷產業園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謝嘉生說,“這在幾年前不可想象。”

在接受記者采訪前,他剛剛接待了一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的考察。“他們當即就說,就是南沙了。而在幾年前,我們引入項目時還屢屢受挫。如今,一個在大灣區有較大影響力、創新特色鮮明的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集群已然在廣州、在南沙崛起。”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