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水資源綜合規劃修編(2024~2035 年)》(下稱《規劃》)在市水務局網站上進行公示。《規劃》以全力支撐廣州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保障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維系全域水資源安全及維護河湖生態環境健康為核心,踐行節水優先,全面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推進空間均衡,著力構建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堅持系統治理,深入實施水資源長效保護措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化呂田小杉水庫
五源濟羊城、六脈引甘泉
《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27年,廣州市深度節水控水有效增強,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雙控”指標達到省考核要求;水資源配置格局有效優化,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南沙段)、北江引水工程(供花都水廠)實現通水;水資源質量有效提升,重要河湖生態流量得到保障,水功能區達標率滿足省考要求。
到2035年,“五源六脈”的水資源配置主干網絡全面建成,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優化配置,供水安全保障3大關鍵能力顯著提升,為廣州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資源支撐。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為保障廣州作為超大型城市的供水,《規劃》提出,統籌當地水和外調水,推動實施西江引水工程、北江引水工程(南洲水廠)、北江引水工程(花都水廠)、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南沙段)、東江引水工程、新豐江引水工程等六大引調水工程,構建以西江、北江、東江、流溪河和新豐江水庫等五大水源為主的“五源濟羊城、六脈引甘泉”總體布局。
同時充分挖掘珠江西航道、后航道、流溪河、沙灣水道、東江北干流以及牛路水庫、芙蓉嶂水庫、福源水庫、百花林水庫、增塘水庫等本地水源,以及境外西江鯉魚洲、新豐江水庫、聯合水庫等的供水潛能,實施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推進“雙水源”構建,提升全市應急備用水源供水能力。
在自來水廠規劃方面,通過關停一批水廠、新建一批水廠,進一步優化全市水廠分布格局。現狀水平年全市共有水廠36座,綜合生產能力850.27萬立方米/日;規劃2027年水廠仍為36座,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至1043.12萬立方米/日;遠期規劃水平年全市水廠35座,綜合生產能力1529.12萬立方米/日。
全市共劃分為六大供水分區:主城區、番禺區、南沙區、花都區、從化區和增城區。規劃推進供水分區內部水廠互連互濟、供水分區之間水廠互連互補,構建“供水分區內外雙連通協同保障”格局,提高供水輸配和應急調度能力。
獵德涌
發揮“市場之手”的作用,開展水權交易
《規劃》同時提出,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機制。
鑒于廣州市多個區未來將處于超載或臨界超載的狀態,為避免水資源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建議選取天河、白云、黃埔等超載地區作為試點,探索推進水權交易,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對于位于同一流域或者位于不同流域但具備調水條件的行政區域,可采用公開交易或協議轉讓等方式可對區域可用水量內的結余或預留水量開展交易。取用水戶通過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改進工藝、節水等措施節約水資源的,在取水許可有效期和取水限額內可以有償轉讓相應的取水權。
加強水權交易法制保障和技術支持。制定出臺廣州市水權交易規范性文件及相關技術指引,進一步規范水權交易行為,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依托廣州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立統一、規范的水權交易系統,統一交易規則、技術標準、數據規范,實現全過程公開、透明監管。加強信息資源共享互認,加快推進水權交易平臺與取用水管理系統平臺(如取水許可電子證照)的互聯互通,支撐水權交易有序開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河軒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