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將從系統化角度科學構建全市自然保護地,保護好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城市生物多樣性,讓人民享受到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根據《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征求意見稿),廣州將確保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內陸和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為代表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實現廣州市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的就地保護。
↑海珠濕地
增城區自然保護地面積最大,從化區數量最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了解到,為更好推進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組織編制了《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現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公示日期為2023年5月10日至6月10日,市民可通過信函、網絡等途徑反饋意見。
據介紹,自然保護地是由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建立自然保護地目的是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服務社會,為人民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全社會提供科研、教育、體驗、游憩等公共服務;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永續發展。
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依據管理目標與效能,自然保護地可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3類。根據廣州市自然資源稟賦,目前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2類自然保護地。
根據2019年下半年自然保護地摸底調查情況統計,廣州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地89處,批復總面積11.03萬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區總面積0.97萬公頃,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8.83%,占廣州市國土面積1.31%;自然公園總面積10.05萬公頃,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91.17%,占廣州市國土面積13.52%。
從行政區分布看,11個行政區中,越秀區無分布,海珠區1處、荔灣區1處、天河區4處、白云區8處、黃埔區6處、花都區8處、番禺區8處、南沙區5處、從化區27處、增城區21處。增城區自然保護地面積最大(42990.93公頃),占全市自然保護地總面積38.99%。從化區數量最多(27處),占全市自然保護地總數30.34%。
為自然保護地高質量發展進行現實考量和長遠謀劃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2023-2035年)》(征求意見稿)指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面積較大,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保護成效顯著。該規劃立足于廣州市自然保護地資源稟賦,明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發展目標和主要發展任務,細化近期全市自然保護地重點工程,展望2035年建設目標,從系統化角度科學構建全市自然保護地,保護好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城市生物多樣性,讓廣州人民享受到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高質量發展進行現實考量和長遠謀劃。規劃期限為2023-2035年,規劃元年為2023年,整個規劃期共13年。其中,2023-2025年為近期規劃,2026-2035年為中遠期規劃。
該規劃提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總體目標: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高等級自然公園為特色,與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內陸和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為代表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實現廣州市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的就地保護;推進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生態修復功能顯著提升;保障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的生態屏障功能全面鞏固。
根據該規劃,廣州將構建形成“北屏、中環、南片”的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
其中北部山林生態維育屏,包括廣州北部從化、花都、增城山區連綿的山地森林,是廣州自然保護地數量最集中、自然資源最富集、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以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要生態功能,是廣州北部的城市生態保護屏障。北部山林生態維育屏是廣東省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內水熱條件優越、地形變化豐富,為眾多珍稀瀕危物種提供了生存庇護場所,主要包括廣東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其重點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規劃提出應以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水源涵養功能維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發展方向,開展自然植被保護恢復、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和原生生境保護恢復、生物廊道連通等重點工程建設。
中部都市郊野游憩環立足廣州自然保護地與生態廊道空間布局特點,打造中部“都市”翠環、珠江前后航道濕地環,形成環繞廣州主城區的高品質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是主城區實現“兩山”價值轉化的重要空間載體?!岸际小贝洵h串聯廣東白云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珠江前后航道濕地環串聯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等一系列城郊自然保護地,是廣州市重要的生態游憩目的地。其重點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內陸濕地生態系統以及水鳥生態廊道,規劃提出應以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提供多元生態產品、促進自然保護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主要任務,開展濕地植被保護恢復、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提升等重點工程建設。
↑白云山
南部濱海特色生態片主要為南沙濱海地帶的特色自然保護地,形成以濱海濕地公園、濱海森林公園和濱海地質公園等多元自然保護地為特色的生態片區。南部濱海特色生態片主要包括廣州南沙地方級濕地公園等濱海自然保護地。
根據規劃,2025年,廣州將完成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綜合科學考察,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近期(到2027年)重點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根據生態修復對象的不同分為森林資源精準修復與提質工程以及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工程兩大類,以提高區域生態安全性及穩定性。
同時,推進示范性自然保護地建設工程,從全市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和風景名勝區,選取國家級自然保護地4處、地方級自然保護地9處,共13處自然保護地,重點提升改造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新建和修繕訪客中心、觀景設施、森林步道、自然教育設施、露營基地等旅游服務設施,豐富休閑觀光、生態體驗、森林康養、運動游憩、生態體驗、研學等旅游產品供給,打造廣州市示范性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品牌,輻射帶動周邊自然保護地及社區協同發展,充分展示出廣州市自然保護地建設成效,讓更多市民走進自然,享受綠色生態產品。
此外,廣州還將高質量推進廣州市森林步道建設工程,至2027年,規劃建設森林步道1000公里,重點打造7條森林步道線路,囊括9個區的森林、濕地、水庫、海洋等多種自然資源。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 通訊員林蔭、謝惠強、黎清、汪張躍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