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裝扶手是一項為民實事,辦得漂亮、辦得周到!”看著前來丈量樓梯尺寸的工人,林阿姨表示很開心,“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卻解決了我們老年人非常大的難題。”
(相關資料圖)
今年74歲的林阿姨,住在廣州市荔灣區金花街。很快,她就不用為上下樓安全擔心了,因為樓梯加裝扶手工程已經提上日程,用不了多少日,住了半輩子的樓房便會擁有新的扶手。
據了解,本次加裝扶手工程為廣州市慈善會的“安居計劃”居家微改造項目(下稱“安居計劃”)二期。在社區慈善基金的推動下本批次將為荔灣區金花街18棟樓宇的居民安裝公共扶手,為一戶困難長者進行居家微改造。
廣州市慈善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家庭環境是居家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微”改造實實在在解決社區長者、困境兒童日常生活的難題。市慈善會將聯合更多社會資源,不斷探索、有序推進安居計劃,讓“微改造”承載起社區長者、困境兒童“大幸福”。
消除摔跤隱患,改造守護安全
荔灣區金花街林阿姨居住的小區建于20世紀70年代,共有39棟樓宇、1084戶居民。這個典型老城區內的老舊小區,2019年物業管理公司撤離,后來在街道、社區居委會的號召及社工站的協助下,居民實行自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區公共問題逐步突顯。
為社區長者安裝廁所扶手
據了解,該小區內樓宇的樓齡較高,當時的設計在現在看來頗為落后:樓道扶手和墻體鑲嵌在一起,尤其是拐角處狹窄,無借力之處,長者上下樓十分不便。同時,由于地形空間等客觀問題,小區內絕大多數樓宇無法加裝電梯。
隨著社區內老年人年齡逐漸增長,原本還能勉強出行的長者面臨著出門越來越困難的問題。而對于患有肢體殘疾的老年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在社工介入和協調幫助下,2011年,小區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區公共問題,但長者“上下樓難”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林阿姨說:“墻體無法借力,每天拎著菜上樓,只能扶著墻面,很不方便,更擔心打滑摔跤。”
住在低層的徐叔叔也面臨著跟林阿姨同樣的煩惱。他表示,雖然自己腿腳還利索,樓層也不高,但家中年近九十的老母親無法下樓和老友記們聊天,偶爾想到樓下曬太陽,徐叔叔都要緊緊地跟在老母親身后,一只手扶著胳膊,另一只手抓緊肩膀。
有人自行安裝了扶手,但因缺乏維護和管理經驗,扶手普遍出現了螺絲松動脫落、扶手斷裂等現象。有人更別出心裁,在水泥墻體上打孔,穿上尼龍繩并打成繩結,“攀援式”上下樓。
這些措施看起來極富“創意”,但都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更容易給長者造成傷害。
不止加裝扶手,改造讓家更安全便利
金花街社區慈善基金歐雪雁說:“廣州市慈善會安居計劃項目給居住在老舊樓宇、行動不便的長者居民帶來了好消息,解決了他們的出入困擾。社工站將與市慈善會緊密配合,把對社區長者的幫扶落到實處。”
據悉,安居計劃是由廣州市民政局指導,廣州市慈善會、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等單位共同發起,項目一期已于2022年10月完成,覆蓋越秀、海珠、荔灣三個老城區共17個街道,為社區長者、困境兒童開展居家適老化微改造服務和居家學習空間微改造服務。
其中,為社區長者安裝扶手、馬桶凳、移動馬桶、防滑墊、防撞角等A類輔助包65戶,坐廁改造、電路改造等B類輔助包52戶,兒童學習空間打造35戶,樓道扶手48棟,共惠及社區長者、困境兒童839人次。
為困境兒童安裝書桌
截至發稿時,安居計劃二期工程正在進行中,除荔灣區金花街之外,廣州市慈善會共收到了申請長者改造116戶(其中12戶為AB類均申報),兒童30戶,扶手73棟(共有住戶1857戶)。廣州市慈善會將繼續攜手愛心企業完成改造項目。
同時,安居計劃第三期改造已同步啟動。為使更多困難群眾獲益,第三期居家微改造幫扶對象范圍由海珠區、荔灣區、越秀區老城三區擴大到全市,旨在為全市有居家安全改造需求的困難長者和困難兒童提供支持。預計三期將完成575戶長者的居家適老化改造、500戶困境兒童的學習環境改造和300個公共空間扶手改造,惠及困難群眾超過4000人次。
基于一期工程的實地調查和項目經驗,廣州市慈善會也在改造項目和范圍上做了增量調整:增加房屋修葺類微改造項目,如對住房漏雨、墻面剝落、門窗損壞、線路老化等的修繕,在減少“磕磕碰碰”的同時,增加房屋安全系數,讓居住舒心、居民順心、使用安心。預計2023年將定向為從化區不少于60戶困難群眾進行房屋修葺。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
通訊員 李國全 王夢華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