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月20日,“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之“全球文明倡議的時代價值、世界意義與實踐路徑”研討會舉行,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數字遺產專委會主任賀艷分享了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案例。
在賀艷看來,文化遺產作為文明留存至今的見證和載體,無論是推動其在跨文化之間的交流,還是增進本國民眾對其的認知,比如年輕一代,都存在“跨越時間和空間壁壘”的困難。
賀艷自身從事數字技術工作。她表示,通過數字虛擬技術等手段,可以營造沉浸式體驗,很好地輔助我們去實現跨文化的溝通。“數字技術具有可移動性可視化,它可以很好的輔助國際交流和傳播,讓不同的文化瑰寶能夠為世界各國人民更直觀、更便捷的體驗和分享。同時,隨著全球的數字科技應用于文化遺產領域,數字內容、智能裝備以及數字消費將有望構成一個整體產業鏈,這是數字經濟的一個增長點。”
賀艷列舉了數字圓明園的例子,“通過數字重生,它成為了可步入的數字沉浸空間。”她介紹說,整個項目的第一步是數字的存檔和海外流失文物的數字回歸。而在沉浸式空間里面,公眾通過感知獲得感動,隨后通過進一步的參與激發思考,幫助其更好理解圓明園。
賀艷還列舉了中國和希臘文明跨文化對話交流的例子。“跨文化交流里面,互相尊重非常重要。”賀艷說,在北京的奧林匹克項目的策展中,策展單位邀請了希臘的專家深度參與,讀懂希臘文化。當兵馬俑“走向”希臘時,又以彩繪的方式對兵馬俑的藝術和美進行了新的表達。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鄧瀟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莊小龍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