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僅暑假期間就實現日均接待300名學生,共計創收280萬元,村民們別提多開心了。”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黃莊鄉三合村高家莊生態樂園創始人高明風說,作為縣里的易地搬遷安置點,近年來三合村獨辟蹊徑,發展集寫生、攝影、研學、培訓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每年接待寫生游客達兩三萬人次,年收入共計400多萬元,輻射帶動周邊數個村莊吃上了“生態飯”。
三合村留下的鏗鏘足印,正成為中原大地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印記。暮春時節,記者隨國家鄉村振興局組織的“弘揚紅旗渠精神,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為主題地走基層集中采訪活動探訪河南多地,一路踏平原、跨江河、翻山岳,感受“紅旗渠”的壯美,體悟“焦裕祿”精神的綿長;其中既有產業幫扶的勃勃生機,也有文化賦能的創新探索,通過聆聽一位位脫貧、致富者的娓娓道來,見證一座座崛起繁榮的村莊,切身感受鄉村振興的巨浪正在中原大地奔涌奮進。
(資料圖)
近日,農民日報陸續推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河南行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穩崗就業守住底線——
河南全省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231.59萬人,完成去年年度任務的112.74%;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9元,增幅7.2%
“這次去上海是到福壽康公司從事養老護理工作,公司管吃管住,工資每個月能達到6000多,一點后顧之憂都沒了!”記者見到即將啟程奔赴上海務工的嵩縣脫貧戶李永安時,他早已告別了離家前的焦慮,“以前總是擔心干不好、工作不穩定,現在參加了縣里的免費技能培訓項目,老師們除了傳授技能,還介紹了那邊工作的情況,心里踏實多了!”李永安對未來充滿希冀。
幫助脫貧群眾穩崗就業,一直是嵩縣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縣里圍繞人力資源品牌創建,采取“小班額”“夜間課堂”“田間地頭”等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為脫貧群眾免費培訓,先后打造出“嵩州焊工”“嵩州家政”“嵩州建工”等一批特色勞務品牌,培育了一大批“技能農民”“嵩州工匠”,受到多家用人單位好評。
“我們以‘人人持證,技能洛陽’為抓手,全力做好脫貧戶、監測戶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在穩住脫貧群眾就業崗位的同時,也讓勞務經濟成為嵩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嵩縣縣委書記宗玉紅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嵩縣已幫助脫貧戶、監測戶勞動力轉移就業4萬余人,并且每年向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穩定輸出勞務14萬人次。
不只是嵩縣,對不少脫貧縣而言,培訓好技能,走出去就業,穩住了就業大盤子;而培育本地多元業態,用好幫扶車間帶動,則更成為打破就業“堅冰”的“破局之道”。
“現在留守在家的婦女很多都學會了插花,不僅掙到了錢,提升了自身價值,而且鄰里關系、婆媳關系也更和諧、和睦了。”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在外務工的河南省安陽縣白壁鎮后白璧村脫貧戶賈芹只因工廠停工面臨失業返貧風險,在村干部協調下,她來到村里的插花基地務工,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徹底守住了不返貧的底線。
“插花制作由于簡便易學、不限制時間、不用投資、多勞多得等優點,成立不到一個月就吸引了大批農村弱勢群體及閑置勞動力的參與,”基地負責人張艷英說,“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我們在廣東汕頭的主廠將所有加工業務全部轉移委托給了位于后白璧村的插花基地。”
目前,后白壁村插花基地已從最初的200平方米車間發展到了近9000平方米的廠房,參與插花加工產業的脫貧群眾從最初的10余人發展到了2200余人,輻射安陽縣所有鄉鎮,年人均增收1萬元左右。
產業幫扶持續提升——
河南全省53個脫貧縣都形成2~3個特色主導產業,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達59.05%
三年前,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巖鎮高家臺村脫貧戶楊獻開啟了新的挑戰,他在村黨支部的幫助下辦起了寫生基地。“我們村地處太行大峽谷核心地帶,自然風光綺麗、民居獨具特色,很多知名畫家都來村里創作,現在成了藝術家們的聚集地了。”
近年來,高家臺“畫家村”知名度遠近聞名,挖掘生態、文化潛能成為發展鄉村產業、鞏固幫扶成效的主抓手。楊獻告訴記者,自己的寫生基地年接待人次達3000余人,年收入達到了30萬元以上,并且還帶動村里10人就業,寫生產業成了楊獻實現持續增收的“金鑰匙”。截至目前,高家臺村共發展寫生基地、民宿、農家樂32家,畫材超市5家,配套設施齊全,村民通過參與寫生產業年人均增收達到1.07萬元,全村“鄉村旅游+寫生”產業年收入1800萬元。高家臺村也已經成為集寫生接待、藝術培訓、休閑度假和民居體驗為一體的國家級寫生勝地和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
除了“引進來”的文旅產業,“走出去”的農特產品也讓脫貧群眾邁向更廣闊的空間。近年來,在科技幫扶團、新發地市場等多主體結合幫扶下,蘭考的蜜瓜產業已成為驅動當地鄉村振興的三駕馬車之一。
從蘭考縣堌陽鎮到南彰鎮,從閆樓鄉再到三義寨鄉……河南省蜜瓜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團長、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研究員常高正已走遍了蘭考縣的每一個蜜瓜種植基地。
“用溫水將育苗盤澆透,待水下滲后,每缽播種1粒,芽尖向下,種子平放,覆蓋土1厘米,蓋好土后,貼缽面上再覆一層地膜,以保持土壤水分和溫度,播種后立即將塑料棚膜蓋上封嚴……”在葡萄架鄉杜寨村的一處瓜棚中,常高正為脫貧種植戶朱震詳細講解“蘭考蜜瓜”的種植要點。
目前,蘭考的蜜瓜產業已經歷從無到有,實現5萬畝規模化種植,帶動32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實現就地就業1.3萬人,累計促進農民增收90億元。在焦裕祿精神普照的蘭考縣,“蜜瓜”業已成為縣域歷史上首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搬遷安置區治理有效——
針對河南全省86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5.97萬搬遷人口,推進“一站式”綜合服務設施和黨群服務中心建設。
“一開始的想法就是覺得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好,可以吃穿不愁、也不用外出務工了,農忙之余就串門子,坐在墻根曬太陽,依靠政府政策維持生活。”現年50歲、嵩縣德亭鎮德福苑社區搬遷戶張松林想起搬遷前的日子,仍然唏噓不已。
張松林全家4口人,從他有記憶起就一直住在德亭鎮孫元村,由于居住條件偏僻,家里四間土坯房一到下雨時就成了“夢魘”,“屋外大雨屋里小雨”是真實寫照;出行不便、孩子上學不便、就醫不便,成了壓在張松林全家的“三座大山”。
2018年按縣里搬遷政策,張松林全家住進了鎮上新落成的德福苑社區。本想著新房子帶來的是生活上“一勞永逸”的轉變,但在社區黨支部的引導下,張松林并沒有就此“躺平”,而是進一步萌生了發展產業、創業致富的想法。
2019年,他通過鄉鎮產業辦、農業服務中心介紹發展成本較低的羊肚菌產業,通過租賃大棚科學種植,控制出產品質,同時“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通銷售渠道,當年就賺到近6萬元,跟著他10余位群眾平均每人也有6000元左右收入。
據介紹,德福苑社區堅持以高質量黨建推進高質量易地扶貧搬遷,在社區成立黨支部,通過選舉產生黨支部書記,成立居委會、監委會,選出社區干部7名,高標準建成德福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以樓棟為單位推選出8名“樓棟長”,制定完善社區管理辦法,實現統一管理。與此同時,搬遷群眾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等)依法享有的承包權益不變,集體收益分配權和其他惠農政策享有權益不變,繼續保障搬遷群眾按規定享受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退耕還林、生態補償、光伏收益等政策。
“我們持續做好強化綜合管理、幫扶舉措、服務體系,努力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生活美’。”德亭鎮黨委書記夏萌說,“無論是做搬遷、抓產業,還是做培訓、促增收,只要傾聽群眾意見,把握群眾需求,解決群眾難題,工作都能干成干好。”
據悉,嵩縣共有搬遷安置點58個,涉及全縣15個鄉鎮,搬遷貧困群眾7434戶28127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開展,一批批搬遷群眾在挪窮窩、摘窮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步融入新社區,積極擁抱新生活。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