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部門“一條心”聯動 老城“一股勁”煥新

2023-04-07 11:32:32    來源:大洋網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牽涉面廣,水電氣、垃圾分類、加裝電梯、口袋公園……橫跨多個部門,細致而復雜。2022年1月,《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聯動工作機制》印發實施,通過打破壁壘,讓各類專項工程和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實施,改造“一次過”,減少施工“陣痛”。同時,整合資源,完善鄰里中心、養老、托育等社區服務設施,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實現“共治共享,有機更新”。

近日,記者走訪煥新后的老舊小區發現,廣州的微改造讓公共服務覆蓋群眾身邊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服務齊全、宜居便利的“15分鐘生活圈”,建設完整居住社區的美好藍圖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海珠區草芳圍動漫城樓宇外立面(資料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機制

全市“一盤棋”聯動19項內容

說起老舊小區改造,街坊們不僅僅希望周邊環境更好,還期待能同步“補短板”,比如出行更便捷、配套更完善,同時施工盡量少擾民。

為了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廣州落實《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聯動工作機制》,為改造項目提供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簡稱“市住建局”)介紹,機制聯動一共19項內容,覆蓋電梯加裝、停車場建設、二次供水、供配電設施、口袋公園、垃圾分類、養老、托育設施建設和改造等可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實施的專項工作。

改造任務繁重,機制如何發揮聯動效應?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廣州堅持全市部署“一盤棋”,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市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多個相關市級職能部門及各區政府。市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審議五年工作方案、改造規劃、年度改造計劃等重要文件。

不僅有“頂層設計”,廣州建立“市統籌、區實施”的工作機制,市住建局會同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統籌改造計劃、方案、資金,在安全、質量、進度、效果四個方面督導。區級層面,由區更新部門或住建部門會同鎮(街道)組織實施具體的項目。根據實際需要,不定期組織相關市級、區級職能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及時溝通協調老舊小區改造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協力推進項目實施,確保改造質量和效果。

經驗

充分聽取街坊聲音讓方案更“接地氣”

過往,各區各部門“背靠背”,難免出現“拉鏈路”等重復開挖的問題。現在,市住建局統籌實現計劃聯動,在項目前期階段,組織召開項目改造方案部門聯審會議,共享改造范圍內專項工程計劃,視情況做出調整,把相關項目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實施。

改造不僅要少擾民,還要讓成效更顯著,居民更滿意。在資源聯動方面,統籌相關部門資源,把涉及老舊小區改造的各項利民惠民政策用好用足,集中資金投入。在技術聯動方面,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初稿編制完成后,征求相關職能部門意見,區級相關部門發揮各自優勢進行把控,進一步提升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廣州將老舊小區改造與三線整治、排污管網改造等工作結合,完善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在設計和改造中發掘社區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淵源,修繕復原具有歷史價值的入門牌坊等,營造特色景觀,打造文化街巷。在片區改造中聯動文廣旅、商務等部門,合理導入產業,實現以用促保。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在完善功能服務方面,廣州變“獨唱”為合奏,聚合政府、駐區單位、企業力量,統籌黨建、民政、教育等資源,推進項目范圍存量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提高政務、文體、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

“家樓下要是游樂場就好了!”這是居民會議上,與會“小代表”的奇思妙想,天真的童言被認真對待,最終“夢想成真”。白云街道筑南社區內有一所“特殊”的啟智學校,在改造的前期階段,社區開展以兒童為主角的居民會議,邀請居民、啟智學校師生及周邊兒童參與。

白云街道筑南社區打造出一條200米長的“暖心上學路”。

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實現“共治共享,有機更新”。這正是廣州老舊小區改造的“方法論”和好經驗,充分聽取街坊聲音,讓方案更“接地氣”,讓居民的歸屬感更強,更主動地參與社區事務、維護改造成果。

居民意見不一,眾口難調怎么辦?廣州在深入調研基礎上,讓街坊來投票選擇自己的心水方案。新港街道省輕工機械集團片區的微改造項目,街道辦組織居民對候選方案進行評選和投票,市更新項目辦組織專家進行專業評選,最終結合居民投票和專家意見選出優勝方案。

充分聽取民意的改造,得到了街坊們的高度認可。參加了投票的陳姨欣喜地表示,最終公共空間改造效果正是她想要的。“改造以后空間比較開闊,景觀立體感也好,不會那么遮蔽。”

聚焦

“打包”升級改造居民生活大變化

在文沖街道黃埔新邨,步入大門可見長約10米的“家風長廊”,彰顯家風家訓的字句錯落分布,別具文化味。

在文沖街道黃埔新邨,步入大門可見長約10米的“家風長廊”。(資料圖片)

“長廊這個位置以前是破柱子,廣場連個休息的地方都沒有,更別說休閑公園了。改造后,我婆婆參加了小區的合唱團舞蹈隊,有空就在這里唱歌跳舞,我也可以帶小孩在公園里玩。”居民王女士說。

這是黃埔新邨微改造整合各級政府資源,用足政策實現“打包”升級的成果。王女士提到的長廊,是項目通過申報街道小額工程,對12根破損立柱改造而成的“家風長廊”。此外,項目還通過申報黃埔區城管局“廁所革命”三年計劃、“戶外廣告和招牌整治提升”三年行動等,修繕改造公共廁所,整治提升破損戶外廣告招牌,對破損的垃圾房進行兩網融合美潔分中心改造。

除了用好政府資源,項目還積極協調業委會與物業公司參與投資,打造共籌共建共享良性循環。其中業委會利用商鋪收益、電梯廣告收益籌資約5萬元對中心花園裸露地塊進行綠化種植,對原休憩涼亭進行翻新改造。

珠光街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對四個巷口空間、巷道標識牌融入文化要素。

聲音

“微創手術”激發居民能動性和創造性

王世福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副院長

廣州推出的《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聯動工作機制》非常及時,在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持方面對高質量城市更新工作做出了積極肯定的響應。老舊小區改造的微改造有別于“大拆大建”,“微”的尺度指向產權地塊、居民社區;“微”的程度指向單體修繕、鄰里協商。制度保障方面重在包容性“微許可”,規范規則的寬容性解釋、權利沖突的協商式調解等,都需要政府方面的強統籌和社區層面的強協調才能得以實現。技術支持方面重在適應性“微應用”,市政基礎設施的微管廊、傳統建筑修繕的微工程等,都需要智慧化、標準化、數字化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才能得以實施。

老舊小區改造猶如城市建設中的“微創手術”,有賴于新技術應用;也是城市社會發展中的“進化工程”,目標在于激發居民業主維護保育小區環境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新制度、新技術的不斷創新、耦合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老舊小區的全面高質量發展。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穗建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