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口服胰島素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2-10-30 15:30:38    來源:大洋網    

據媒體報道,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致力于開發的一種口服胰島素片劑以替代日常胰島素注射,在近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最新版的口服片劑胰島素在小鼠身上的試驗效果和注射胰島素的效果相同。


(資料圖片)

這個消息讓全球的糖尿病患者都為之一振。對I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餐前的胰島素注射讓人十分苦惱,他們迫切希望有其他方法來代替這種治療。口服胰島素真的來了嗎?記者采訪了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婉媚,她表示,口服胰島素目前仍在研發階段,大家都期望這類藥物能早日應用于臨床,但可能沒那么快。大家還是要通過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運動鍛煉、血糖監測、藥物治療等綜合管理措施來管理好血糖。

血糖高了低了都危險

糖尿病在早期,僅僅是血糖升高,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但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就會影響全身組織和臟器的功能。

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可以反映在全身各個部位,末梢循環和神經營養不好,皮膚軟組織容易感染、愈合能力差,普通人一個小傷口可能幾天長好了,而糖尿病患者一個小傷口如果處理不當就會潰爛,變成壓瘡、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黃斑病變并不少見,嚴重的話會導致失明。糖脂代謝障礙,血管粥樣硬化,糖尿病患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風險遠高于普通人。早期的改變或許悄無聲息,但嚴重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常常不可逆轉并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糖尿病一旦確診就應該采取綜合措施,好好管理及控制血糖。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得了糖尿病就是要降血糖,而且是越低越好。其實不然。血糖高會導致很多癥狀和功能障礙,但一味地降低血糖也會帶來危害——患者常出現出汗、心慌、頭暈、乏力、視蒙等不適,嚴重的低血糖會導致昏迷、中風甚至死亡。“所以血糖應該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一般建議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4.4-10.0 mmol/L,根據患者情況,血糖控制的目標值應當做個體化的調整。”李婉媚說。

不要抗拒使用胰島素

李婉媚表示,目前確診糖尿病后暫時還沒有發現短期治療就能根治的藥物和療法,但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和合理用藥可以長期將血糖等代謝指標控制好,減少并發癥發生,從而讓糖尿病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大大減少,甚至部分患者僅控制飲食和運動鍛煉、不需要用藥也能把血糖控制好。

糖尿病的管理不僅僅是把血糖降到正常范圍,同時應該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運動鍛煉、血糖監測、藥物治療綜合管理措施,這些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近年更增加了精神心理健康照護和并發癥防治等內容,讓我們對糖尿病的管理更加全面。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和飲食、運動等有許多形式和選擇,患者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選擇合適自己的綜合管理內容,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個體化”原則,患者有疑問時可以向醫生反映并在醫生指導下調整,不要道聽途說就隨意更改降糖藥物的治療方案或采用一些“偏方”。

臨床發現,很多患者很抗拒使用胰島素,覺得一旦用上就停不下來了。對此,李婉媚說:“我們治療糖尿病使用的胰島素幾乎是跟我們自身分泌的胰島素是一模一樣的,或者是僅有個別氨基酸結構的差別。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不存在精神心理的依賴,沒有哪個患者停用胰島素治療后會很渴望繼續使用胰島素,胰島素治療很多時候只是因為病情需要,所以胰島素治療會成癮這是一種誤解。”

胰島素是降血糖的有力武器,血糖很高時醫生選用胰島素,患者再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口服藥物就能把血糖控制好,胰島素就可以停用了,不存在胰島素一旦用上就停不下來的情況。

口服的降糖藥都是經過肝腎代謝的,肝腎功能不好的時候有很多降糖藥不能使用,而胰島素治療不影響肝腎功能,特別是重度肝腎功能不全的時候就只能選用胰島素降糖了。另外,有嚴重感染或心肌梗塞、腦梗塞等合并疾病、妊娠哺乳等情況時都建議胰島素治療。近年來,相關指南也建議初發糖尿病或者是口服藥物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接受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時間從兩周到半年不等,血糖控制好轉后可以根據病情評估更換其他藥物治療,多個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這種短期胰島素治療對于患者血糖控制和并發癥防治等有很好療效甚至有長遠的獲益。

期待口服胰島素早日應用于臨床

據媒體報道,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致力于開發的一種口服胰島素片劑以替代日常胰島素注射,在近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很多患者對此非常期待。

李婉媚表示,近年來,糖尿病的治療藥物不斷改進,胰島素也往增加療效、減少副作用、安全、使用簡便的方向不斷進步。但目前胰島素治療還是需要皮下注射。注射方式不夠簡便,以及對注射技術掌握、對注射疼痛擔憂等都影響了患者胰島素治療的依從性。近幾年除了每星期打一次胰島素周制劑和會根據血糖水平發揮降糖效果的“聰明胰島素”以外,使用非常方便的口服胰島素研發也吸引了大量醫療人員及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但目前,口服胰島素仍在研發階段,我們也期望這類藥物能盡快早日應用于臨床,造福于糖尿病患者。”李婉媚表示。

現在不少患者在網站上搜索到的所謂口服胰島素只是一種保健品,有的是打著進口的旗號,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五個誤區需警惕

誤區一:不能再吃甜食了

糖尿病的飲食控制是總熱量的控制,并不是食物種類的控制,根據身高可以推算理想體重,結合體型和勞動活動的強度可以推算出每天攝入的總熱量,糖尿病人每天可以進食3~4餐,進食種類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幾大類營養素,應該盡量做到食物多樣。舉個例子:很喜歡吃糖,可以吃一些糖,但把糖的熱量從當天的主食那里減掉(減少主食),那么就可以做到吃了糖又不影響血糖。

誤區二:不吃飯血糖就能控制好

有些糖尿病患者為了控糖,一點米飯都不吃。殊不知,不吃主食危害不小!限制主食不當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的發生,甚至會發生酮癥酸中毒,出現惡心、便秘、頭痛、乏力、嗜睡等不良反應。長期不吃主食可能會導致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等營養失衡,節食過度還可能導致低蛋白血癥、痛風發作、骨鈣流失等不良后果。

每天進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都應有合適的比例,科學的飲食碳水化合物應該占總熱量的50%~60%。另外,面條、粉、面包、饅頭、蛋糕等其實都是碳水化合物,跟米飯是一樣的。

誤區三:“無糖食品”不會升高血糖

雖然無糖食品不含有明顯影響血糖的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等小分子精制糖,但無糖食品不少是由精面粉加少量雜糧粉制作而成,有的還可能添加較多油脂。甚至,有的只是不加蔗糖,卻添加了淀粉糖漿、葡萄糖漿、麥芽糖漿等,升糖速度毫不遜色于日常所吃的白糖。購買無糖食品時,一定要仔細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要選擇零添加糖+低油脂+高膳食纖維、低升糖指數。另外,無糖食品也含熱量,不能放肆吃。

誤區四: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

水果中的糖主要以單糖、雙糖的形式存在,當血糖控制不佳時,吃水果可能會導致血糖進一步升高。但水果富含鉀、鎂、維生素C及多種抗氧化物質,而且含有機酸和芳香物質,有促進消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等重要作用,所以適當吃水果對糖友是有利的。

血糖控制好的患者可以每天適量吃水果,大約200克,建議在兩個正餐之間吃,例如上午10時多、下午3~4時吃,不建議餐后吃“飯后果”,水果推薦草莓、小番茄、櫻桃、蘋果、梨、橙子、柚子等。同樣,如果在餐前喝湯比較好,當然也要適量。

誤區五:血糖控制好,降糖藥可以減量甚至停藥

藥物治療是針對患者病情制定的方案,只有遵醫囑服藥才能達到好的效果,一旦減量或者停藥,血糖又會波動升高。如果有不適或者低血糖,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但千萬不能擅自減藥停藥。

解惑專家: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李婉媚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廖溫勃

欄目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曹騰、溫俊華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