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短訊!社科動態 | 廣州城鄉融合發展報告(2022)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體系逐步健全

2022-07-19 22:39:34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19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廣州藍皮書:廣州城鄉融合發展報告(2022)》。

藍皮書指出,廣州農業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顯著增強。2021年,廣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550.53億元,同比增長7.1%。分行業看,種植業、林業產值增長較快,分別增長8.2%和10.6%,漁業產值增長4.4%。重要農產品產量增勢較好,生豬產能持續擴大,全市生豬出欄61.56萬頭,增長45.8%。花卉種植成為新亮點,全市花卉實現產值66.98億元,同比增長27.0%。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體系逐步健全,產業閉環初步具備。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副所長胡曉群在發布會上介紹,廣州市系統構建了規模化、品牌化的生產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標體系、全鏈條全通透的質量安全溯源體系、暢通便利的產品流通服務體系以及跨地區跨部門協作機制。


【資料圖】

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有港澳地區、24個省(區、市)、138個地級以上市(州)加入了大灣區“菜籃子”工程體系合作共建行列。廣州市與各合作地市共認定1285個“菜籃子”生產基地、93個“菜籃子”產品加工企業,遍及廣東、湖南、山東、江西、云南、甘肅、廣西、寧夏等國內優質農產品集散地,并在全國布局建設梅州、清遠、云浮、齊齊哈爾、贛州、濰坊、聊城、永州等17個配送中心(分中心),促進“菜籃子”農產品的高效流轉。

廣州成觀察中國城鄉循環和內外循環重要窗口

藍皮書指出,廣州農業產業布局和創新水平深入發展。廣州聚焦蔬菜、水產等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創建了1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居廣東省第一。大力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目前,廣州專業村鎮主導產業主要涵蓋種植業、畜牧水產養殖業、休閑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四類,分別占專業村鎮總數的78%、10%、9%、3%,產業集聚效應明顯。截至2021年底,廣州擁有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總數達到8個,新增增城絲苗米、從化荔枝蜜、花都瑞嶺盆景、增城番石榴、增城烏欖5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原有增城遲菜心、增城荔枝、從化荔枝3個優勢區運行監測結果評價為優秀。

藍皮書指出,農業現代化無疑會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際和國內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的樞紐。廣州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門戶城市,處于國內外經濟循環的交匯點,廣州江南市場連續18年在果蔬單品交易中位居全國第一位,芳村茶葉市場成為公認的全國茶葉中心市場,廣州有理由成為內外循環和要素聚集的中心城市,成為觀察中國城鄉循環和內外循環的重要窗口。

廣州種業中心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展望未來,藍皮書指出,廣州應通過實施“農業+”以激發廣州鄉村各種資源價值。要發展廣州農產品深加工業,延伸農業產業鏈。要利用廣州地區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力量,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引導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加速發展,提升廣州農產品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此外,要拓展鄉村旅游,活化農村歷史資源。打造一批集觀光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循環農業等于一體的農業項目載體,推動現代農業與現代教育、旅游、康養、文化等各種產業深度融合。

種業技術關乎農業生產的命脈。2016年廣州做出建設國際種業中心的決策部署。藍皮書指出,經過5年的不斷發展,廣州種業中心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已逐步形成“三大片區”(北部試驗與制種功能片區、中部研發與創新功能片區、南部總部與貿易功能片區)和“五大育繁產業基地”(農作物、漁業種苗、林果花草、埠外種業、畜禽與實驗動物)的總體布局,初步奠定了邁向國際種業中心的基礎和框架。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譚敏 通訊員 穗社科宣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