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7月28日,胡建禾和父親冒著酷暑插完了最后一丘拋荒田。(記者 李新輝 攝)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吳新春 實習生 楊芊睿
一頂舊草帽,一雙新套鞋,7月28日,韶山鄉平里村10組的村民胡建禾深彎著腰站在水田中央,熟練地插著秧苗。身后不遠處,幾乎同樣的身影,是他72歲的老父親胡中文,做著幾乎同樣的動作。
“這是今年的最后一畝田了,本來想等涼快一點再插秧,但6月20日左右育的秧,現在都長這么高了,就干脆頂著太陽出來干完!”說這話時,胡建禾抬頭望了一眼照得正猛的太陽,就著袖子抹一把汗。
6年前,他腳下的這塊田還只是一片拋荒地,里面長滿了雜草和雜樹。看到家附近陸陸續續還有一些農田被荒廢,胡建禾覺得有點可惜。這些農田或因為所在位置比較特殊,或因為水利條件不好而荒廢了,復墾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說到底,我們終究是農民出身”,他說,“對腳下這片土地有無法割舍的感情!”他和父親回家一商量,正好家中飼養的牛也需要草料,于是就作出復墾拋荒地的決定。
在復墾拋荒地之初,父子倆就開始積極想辦法解決這些地的耕種難題。沒有水,就用水泵從水庫抽水灌溉;耕地面積小,就用自家牛耕作。6年中,父子倆從耕作自家兩畝田地開始,一直到復墾拋荒地約20畝,種植的水稻畝產在450公斤左右。在耕作的頭幾年,他們嘗試過多種農作物,最終還是選擇種植雙季稻。而隨著復墾的拋荒地面積越來越大,父子倆又自費購買了小型農機進行耕作。
但遇到農忙時節,他們仍然忙不過來。老爺子雖然上了年紀,但身體仍然硬朗,倒是胡建禾因為平時還在保險公司工作,常常難以兼顧農活。為讓拋荒地不再回到“荒地”狀態,無奈之下,父子倆只能改種一季稻。
今年,胡建禾通過電商在網上買了5個品種的稻種,自5月10日起分4批育秧。“我們沒有請人(插秧),就父子倆化整為零干活”,胡建禾說,只要沒有遇到特別的困難,目前這20畝開荒地他們會堅持一直種下去。受限于種植規模,胡氏父子倆開荒種地經濟效益并不理想。不過胡建禾也不灰心,他在想辦法做到“兩全齊美”。最近,黑龍江有一家公司找到他,想要他以專賣的形式為該公司的優良稻種拓展市場。為此,他萌發了一個新想法:開一家店子,同時經營北方稻和南方稻。北方稻由對方提供,南方稻則就用自己在荒地上種植的。這樣既解決了自種稻谷的銷售問題,又可以多增加一部分收入以補貼家用,“這也算是為我們開荒‘父子兵’增加一份繼續下去的勇氣吧!”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