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青山不言老,江河萬古流。湘潭市許多年過花甲、年逾古稀的農民老當益壯,依然奮戰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他們的生產理念、耕作手段和經營模式與時俱進,成功轉型現代農業新農民;還有一部分行政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回原籍養老定居后,繼續從事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或利用一技之長指導家人、親友創辦規模化、標準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鄉村振興貢獻余熱。
“金色田野夕陽紅”之七
吳力科:老當益壯 振興鄉村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武平
屋外春雨淅淅瀝瀝,乍暖還寒;室內陳設整整齊齊,窗明幾凈。4月15日18時許,雨湖區解放南路原市農業局辦公樓二樓的一間辦公室里,市農業農村局離退休黨總支書記、市老科協農業分會會長吳力科端坐在電腦前,整理學習資料,謀劃安排最近的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事活動。夜幕降臨,他渾然不覺,直到把事情都處理完畢才起身回家。
吳力科退休9年了,但他仍然每天“上下班”,甚至還加班加點。起草整理文件材料、編印科普資料,制定科技志愿服務活動方案、帶領農業分會成員下鄉調研助農……他忙得不亦樂乎。市農業農村局領導評價以吳力科為領頭雁的農業分會是“老同志、新理念,小平臺、大舞臺,無報酬、有價值”,對他們的工作給予充分支持。
赤心向黨 情定“三農”
吳力科40余年的工作經歷中,從鄉鎮到縣(市)區機關、從農校到農業局,一直與“三農”打交道,并且在領導崗位的時間較長。無論抓基層黨建還是業務工作,他總是身體力行、沖鋒在前。
2013年4月,吳力科從原市農業局退休,恰逢局離退休黨支部換屆,他被高票推選為支部書記。
“盡管退休了,但只是換了一間辦公室,還得與在職人員同進同出,甚至節假日加班加點。”吳力科坦言,單位和組織上并沒有這樣的要求,是他自己和支委一班人主動作為,制定目標計劃,圍繞基層黨建開展工作,幾乎每天都有事做。其中,他自己通過調研或參與科技助農志愿活動,陸續撰寫了70多篇共計10多萬字有關黨建與服務“三農”的文章。
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離退休黨總支由過去的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全市優秀典型,先后獲得市級先進集體、省級示范支部等多項榮譽稱號或獎項,吳力科、陳剛、孫健等多名老黨員,分別獲得國、省、市級老科協優秀黨員、優秀專家及其他多項獎勵。目前,中國老科協正在評選先進集體,市老科協農業分會是全省為數不多的候選人之一。文稿、圖片等所有報送材料,都出自吳力科之手,耗費10余天時間。
聚賢納才 服務“三農”
退休不褪色,退休不離崗。吳力科在扎實搞好老干支部黨建工作的同時,積極為老黨員、老專家發揮余熱,搭建平臺,讓大家老有所為、老有所樂。2017年,經他建議并組織籌備,市老科協農業分會成立,會員以市農業農村局系統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少數為市直其他涉農單位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
多年來,吳力科堅持自己能做的事決不安排別人做,寧愿自己多吃苦、多花時間去做好。有一次,分會送科技下鄉活動前,他的腎結石病情突然發作,疼痛不已,家人勸他去住院,但他知道一進院就身不由己,執意在家吃藥止痛,活動按計劃如期進行。他的所作所為令同事們非常感動,總是積極配合工作,熟悉他的經營業主們也贊賞有加。
“自從我2016年回鄉創業以來,無論生產技術、經營模式還是市場信息,吳力科、王思訓等老同志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并于2018年在這里設立了‘專家服務站’,幫扶內容更全面。”雨湖區姜畬鎮金馬村太交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湘說,專家們不管嚴寒酷暑、刮風下雨,總是按照工作計劃來送技術、送信息、送種子和種苗,有時遇到突發性情況或技術難題,也是隨請隨到。今年2月21日,他們就頂著雨雪低溫天氣來合作社考察畜禽飼料“蛋白桑”種植基地整地情況,傳授栽培技術,并墊付了部分資金用于購買種苗;還就3月份開展“油茶林高效栽培技術”培訓進行了協商安排。
截至去年底,以吳力科為首的農業分會先后在湘潭縣、雨湖區的規模農業經營主體中設立了4個“專家服務站”,每個服務站的專家隊伍相對固定、專業技術多元化,但在實際工作中靈活調劑、交叉服務。此舉得到市農業農村局大力支持和鼓勵,部分在職專家也欣然加入其中。他們緊跟全市“三農”工作步伐,結合所在企業(合作社)生產實際,提供優質農產品產、加、銷全程志愿服務,起到查漏補缺、錦上添花的作用,深受經營業主歡迎。
為了系統性收集整理切合湘潭市實際的種植養殖技術,給廣大經營業主提供通俗易懂的理論知識與實操經驗,2020年、2021年,吳力科分兩批組織了9名專家,編印了一套11集的科普叢書,涵蓋糧食、生豬、湘蓮、茶葉等多個門類。
“每本書由一名專家牽頭,另外安排數名專業人員協助,編前有策劃,編后有審核,至少要三易其稿才能定稿。”吳力科介紹,為了確保不出專業性、文字性差錯,他自始至終組織參與相關會議,并負責每本書付印前的審稿校對,同時義務擔任后勤保障及聯絡工作。
老當益壯 振興鄉村
做表率,老當益壯;守初心,振興鄉村。市老科協農業分會在吳力科的帶領下,工作業績蒸蒸日上,社會影響力持續攀升。他表示,作為退休的農業專家,根本不在乎名、利,大家退而不休的唯一目的就是發揮余熱,為年輕人做榜樣,給他們當好助手和參謀。
4月13日,市鄉村振興農業專家智囊團暨農業分會舉行領悟“三牛”精神、“四干”作風和做好“五件實事”主題研討會,吳力科結合局黨委有關安排部署,介紹了今年“五件實事”的主要內容和時間安排。一是開啟“送一套書(農業科普叢書)、講一堂課(農業技術)、出一個金點子(圍繞產業)”為主題的“科普進百村”行動,二是省、市、縣(市)農業分會聯點共建韶山市銀田鎮銀田村專家服務站,三是市、縣兩級農業分會聯點共建湘潭縣中路鋪鎮柳橋村專家服務站,四是組織糧食安全專題調研,五是延伸市委老干部局授牌的全市老干部助力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太交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產業鏈。
其中,省、市、縣三級老科協農業分會共建銀田村專家服務站籌備會,4月8日已經在該村舉行,最近將正式成立并開展工作。三級分會聯手共建的目的是在原有市級分會“專家服務站”的基礎上,借助省級分會的專家力量,調動縣級分會的積極性,把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活動搞得更有特色和成效。
“市鄉村振興農業專家智囊團”是吳力科醞釀已久的志愿服務團隊,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揭牌在即,且已有所行動。“智囊團”以農業分會和專家服務站為基礎,是這兩個平臺結合后的升級版。目前66名團員中,擁有高級職稱的專技人員超過一半,年齡最大的84歲,最小的50歲,是全市農業科技領域中最優秀的人才隊伍,涉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質檢各個領域。
“農業分會這個‘小平臺’的底氣來自于專家,有了智囊團底氣就更足。”吳力科表示,不僅今年的“五件實事”肯定會出色完成,對來年的工作也充滿信心。只要身體允許,他樂意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征途上再接再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