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這個獎頒給鐘南山團隊實至名歸

2021-11-03 19:39:05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11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鐘南山院士領銜的“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據悉,這是2020年度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創新團隊,也是廣東首次獲得該獎項。

以鐘南山、何建行、冉丕鑫為學術帶頭人的呼吸疾病防控團隊自1979年“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現“廣醫一院呼吸健康研究院”前身)建立以來,以實事求是、敢醫敢言、生命至上的科學態度為指導思想,以社區防控、早診早治、精準治療為抓手,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慢阻肺、肺癌、SARS及COVID-19 等重大呼吸系統疾病的防、診、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獲獎后,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個獎項極大地肯定了團隊研究的方向,就是要研究國家急需要、最需要的東西。他強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醫者的初心,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醫者的使命。

(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

立足國內面向國際,數十載創新未停步

1971年,為響應周恩來總理“加強對慢支炎及肺心病防治”的號召,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組”(團隊研究成果1978 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此基礎上成立,成為國內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團隊之一。

這支擁有近50年呼吸疾病研究前沿經驗的團隊長期注重臨床與基礎研究緊密相結合,立足國內,面向國際學術前沿,以鐘南山院士、何建行教授、冉丕鑫教授領銜,先后組建了12個國家級平臺,包括國內首個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個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廣州實驗室、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國家重點學科、呼吸疾病國家疑難危重癥疾病診治提升工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等,形成了4個主要研究方向:

1.重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發病與傳播機制及臨床防治;

2.肺癌微創治療體系、分子發病機制與早期防控;

3.慢阻肺的流行病學特征及早期、綜合防控;

4.過敏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早期診斷及干預。

團隊成立以來,圍繞“呼吸疾病發生發展的流行病學特征、分子機制以及早期干預”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進行研究,國際領先提出了“隱匿性哮喘”“無管(Tubeless)手術”“慢阻肺早期干預與綜合防控”等新理念,構建了國際領先的評估肺癌復發的分子標記物預測模型及慢阻肺早期干預與綜合防控的社區模式。

此外,鐘南山院士是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委員會主要成員,該團隊也是我國呼吸道烈性傳染病的主要防控團隊。2003年,該團隊明確了急性重癥呼吸綜合征(SARS,原稱非典型肺炎)病毒的致病機制并實現全球最高救治率(83%),在H1N1,H5N6,H7N9的防控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了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建設與發展,促成國家多項政策法規制定。

特別是在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中,以鐘南山院士為首的團隊成員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鐘南山院士在關鍵時期到武漢進行現場調研, 最早確認并提出新冠肺炎能夠人傳人,指導全國的疫苗研發工作,并領導制定第三至第七版全國診療方案等;團隊成員奮戰在搶救重癥和極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主戰場,“廣東支援武漢協和西院ICU醫療隊” 獲評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為推動新冠肺炎救治能力提高,并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重要決策參考。

“頂天”“立地”“為人民”

“做科研既要‘頂天’也要‘立地’。‘頂天’就是要抓住國際前沿理念、攻關國家急需的項目,‘立地’就是要能解決老百姓的需求,研發出對老百姓有效、安全、價廉、方便的器械和藥物。” 鐘南山院士曾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他和團隊歷來注重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頂天”“立地”“為人民”,致力于提高國民的身體健康水平。

該團隊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多中心臨床研究、生物資源庫等開展研究,并依托國家醫學中心平臺,推動防診治研究成果的迅速下沉,一方面將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產品,發展出適合國情的“效優、簡便、價廉、安全”的藥物、技術、器械;另一方面將先進經驗形成臨床診治規范、共識、指南向基層推廣,并通過“應運—反饋—修正”機制,實現更好的覆蓋和應用。

【回顧鏈接】

鐘南山:從創意到創新,一定要“往前走”

什么是創新?該如何創新?

2018年,作為廣州“創新英雄”的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說出了他的創新感言:

我認為,人這一輩子如果有一個創新,你的人生就很有意義。

創新對一個研究者來說,最重要的素質是好奇心和永不知足;對社會來說,創新意味著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現在有不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創新的理解停留在高水平的期刊、雜志上發表文章。我并不排斥在高水平雜志發表文章,這能說明同行對你的認可,但是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單純停留在發高水平文章還是不夠的,一定要“往前走”。

高水平的論文只能表明你有創新的觀點,如果未能進一步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充其量就是一個“創意”而非創新。

所以,我認為創新應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新發明、新發現,另一個是通過新的發明、發現產生比較好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這個全過程才叫做創新。對醫療工作者來說,有了發明、發現以后,必須要進入到臨床的實踐,要能夠對疾病的診治防控帶來好處,能夠全面推廣、讓更多人受益,這才是創新。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茹志娜、韓文青

醫院供圖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