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00后大學生將小龍蝦殼變成可降解保鮮膜|速遞

2023-04-26 12:28:55    來源:揚子晚報    

隨著天氣回暖,小龍蝦走上了市民的餐桌。品嘗完美味的小龍蝦肉后,剩下的小龍蝦殼能做什么?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鹽城工學院海生學院獲悉,該院22歲大學生張譯文和團隊成員利用小龍蝦殼、秸稈等農業(yè)廢棄物發(fā)酵制備出全生物降解抗氧化保鮮膜,目前產品在兩家企業(yè)試生產,并在小范圍應用。張譯文說:“發(fā)酵原料來自我們鹽城本地的農業(yè)廢棄物,如秸稈、蝦殼等,這些東西在鹽城特別常見,還很容易得到,我們利用發(fā)酵法制造食品級的可降解保鮮膜。”

團隊成員利用發(fā)酵法制造食品級的可降解保鮮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頂著40℃高溫到灘涂采樣

300多次試驗后才找到合適菌種

“鹽城是農業(yè)大市,秸稈和蝦殼產量高,但它們通常被當作廢棄物處理,給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壓力。”張譯文是鹽城人,她的爺爺曾開過塑料廠。她深知傳統(tǒng)保鮮膜存在制備過程污染大、難降解、難以回收、污染環(huán)境等問題,甚至不合格的保鮮膜中塑化劑易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來到鹽城工學院海生學院求學后,張譯文在學院余曉紅、呂永梅和王篤軍三位老師的指導下組建了一支由8名學生組成的研究團隊,想通過混菌發(fā)酵秸稈和蝦殼制備全生物降解保鮮膜。

團隊成員在灘涂采樣

“我們實驗室保存了可以高效降解秸稈的菌株,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獲得高效利用蝦殼的菌株。”呂永梅博士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為了獲得合適的菌株,團隊成員頗費一番工夫。張譯文稱,需要到灘涂采樣,采樣又是在夏天,氣溫逼近40℃,盡管做了防曬工作,團隊成員還是被曬傷了。“我們每次采樣完,衣服和鞋子都像在泥水中泡過一樣。有時候忙活了一整天,最后卻一無所獲。足足用了半年時間,才采集完所需的樣品。”

指導老師呂永梅博士和部分團隊成員。瞿彬彬 攝

采樣結束后,篩選出合適的菌株也是擺在團隊成員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們從灘涂上找來了上百種菌株,進行300多次試驗,才篩選出6種高效利用蝦殼的菌株。最終又要從這6種菌株中篩選與利用秸稈的出芽短梗霉菌兼容性良好的菌株,獲得水溶性抗氧化多糖,作為生物降解保鮮膜的基材。”團隊成員朱思瑤同學稱,花了半年時間,在實驗室進行了菌種相容性實驗,最終篩選出可以高效降解蝦殼和秸稈的菌株。

據(jù)團隊成員陳思璐介紹,微生物發(fā)酵過程中很容易受到雜菌污染,“我們雖然嚴格遵守實驗規(guī)范,但還是有實驗菌污染的情況。有一批菌種已經測試了30次,第五天的時候發(fā)現(xiàn)菌種被污染了。我們就要從頭開始做,之前的測試數(shù)據(jù)都不能用了。”

團隊成員介紹可降解保鮮膜。瞿彬彬 攝

實驗結束后身上都是難聞的氣味

期待新型可降解保鮮膜盡早投入市場

團隊中主要負責發(fā)酵的成員阿布都肉蘇力·吐爾遜說:“發(fā)酵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味道,有時候做完實驗回宿舍,盡管洗過澡了,身上還是有味道,周圍同學都能聞到。”通過在實驗室長時間學習,阿布都肉蘇力·吐爾遜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操作實驗器材,“平時也有一些實驗課,但學到的都是基本操作,基本上不會涉及特別精密的科研儀器。我不僅能跟著老師學會操作實驗儀器,還能學到科學思維,養(yǎng)成了發(fā)現(xiàn)問題后必須自己努力解決的習慣。”

部分團隊成員在工作

據(jù)呂永梅介紹,團隊成員獲得了7件發(fā)明專利,發(fā)表了4篇學術論文。目前產品在兩家企業(yè)試生產,并且在其中一家企業(yè)開始實驗應用,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她說:“我們的項目經過第三方檢測機構權威鑒定,膜的性能達到了食品級可降解膜的指標,保鮮效果也得到了鑒定機構的鑒定。”

呂永梅稱,目前研發(fā)食品級的可降解保鮮膜每米造價為0.29元,“雖然與市場上的普通保鮮膜相比造價有點高,但等后續(xù)真正量產的時候,成本會進一步降低。我們的產品還有更好的優(yōu)勢,我們所用的原料是農業(yè)廢棄物,產品是完全降解的,而且是食品級,符合國家發(fā)展的‘雙碳’策略,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也期待可降解膜盡早投入市場。”

通訊員 郭海松 龍星宇 陳鳳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閆春旭

校對 王菲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lián)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