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網友爆料,稱自己在京東、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下單購物,收到的快遞包裝卻寫著“拼多多”發貨,還有“拼多多”商家在快遞包裹上善意提醒買家“被賺差價”。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這種事情并非個例,原因是有些空殼網店無真實貨源,只能全網比價篩選最便宜的商品并加價賣給顧客。
(資料圖片)
“拼多多”客服善意提醒買家“被賺差價”
目前電商、直播帶貨成為創業風口,沒有囤貨壓力的空殼網店也越來越普遍,阿里巴巴甚至還有一件代發保姆級攻略,鼓勵無貨網店的開設。無貨電商是新創業模式還是爭議灰產?是否合法合規?是否侵犯消費者權益?記者采訪發現,目前仍存在爭議。但是,有消費者在空殼網店買到假冒偽劣,有創業者花錢買無貨源電商課程被騙,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創業者,都需要擦亮雙眼。
有人投訴在“快手小店”買東西是“拼多多”發貨
有人投訴購買無貨源電商創業課程被騙
抖音下單拼多多發貨
買家被空殼網店賺了差價
4月25日上午,記者登錄“黑貓投訴”平臺發現,大多數買家的投訴內容是自己在“小紅書”“抖音”“快手”“淘寶”“京東”等平臺下單,最后顯示“拼多多”發貨。記者了解到,這背后是空殼網店在操作。
所謂的空殼網店,也即“無貨源電商”。這些商家雖然在平臺上開店,卻沒有供貨渠道,因此,當買家下單后,他們就全網比價,挑選出價格最低的商品,通過第三方平臺賣給買家。
記者瀏覽“黑貓投訴”平臺發現,買家投訴的有價格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球鞋、床架、衣服,也有十塊錢以內的發箍、美甲刀等,且商品品牌在市面上并不常見,投訴的原因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商品的質量太差,無法正常使用;二是買家在其它平臺購買的價格比“拼多多”貴出很多。也就是說,無貨源電商利用信息差,在“拼多多”上低價購買了買家下單的商品,賺取了中間差價,導致買家不滿。
買家作為消費者,講究的是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誰都不想當“冤大頭”。江蘇常州一位電商從業者詹先生告訴記者:“每個平臺的人群定位不一樣,一個品牌的貨品需要全渠道收割,這樣產品利潤才能最大化。‘拼多多’市場面向的是中老年用戶、三四線城市或小縣城人群,他們的購買力相對較弱,價格就定得低一些。”他表示,同一種商品,在“淘寶”和“京東”平臺的價格幾乎是一樣的,但在“拼多多”平臺確實偏低一些。但是,越是大品牌的東西,價格把控得越嚴格,溢價空間越小;相反,小品牌或無品牌的商品,在各個平臺上價格相差較多,給了無貨源電商更大的利益空間。
“投訴成功了當然最好,投訴不成功,就當買了個教訓。”一位買家告訴記者,他們就是氣不過,所以不管買的東西錢多錢少,都想討個說法。
“京東”平臺細則
有人在“淘寶”買衣服顯示“拼多多”發貨
一件代發也有“保姆級教程”
電商、主播當起“中間商”
但是,空殼網店并不單純是一件負面的事物,相反,在電商、直播火爆全網的今天,沒有庫存壓力、不需要前期投資的無貨店鋪已成為很多電商、主播的創業模式。無需提前進貨,只是負責利用自己的人氣流量來介紹、宣傳商品,充當一個“中間商”的角色,買家下單后,商品自有商家發貨。
記者發現,在“1688(阿里巴巴)”APP中輸入“一件代發”,就可以看到平臺貼心準備的“一件代發保姆級攻略”,這是為淘賣、微商等分銷型買家提供投入最小化的全鏈路省心服務的供給形態,為買家提供支持48小時以內發貨、一件代發包郵和7天無理由退換貨服務的貨源。對于店主或帶貨主播來說,平臺貨源豐富,無需擔心選品失敗壓貨賣不出去賠錢,也沒有進貨成本,個人開店不需要團隊,鼓勵無貨源網店的開設。
一位個人社交平臺擁有5萬多粉絲的外賣小哥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直播帶貨,他告訴記者:“我沒有錢買樣品,有商家免費給我寄樣品,我試用后覺得可行,就幫他們賣,不愿意免費寄樣品的就算了。”以家庭生活用品舉例,他說如果商家寄來了垃圾袋,他就試試垃圾袋的質量怎么樣,最多能承受多少重量;以零食干脆面舉例,他就是嘗嘗干脆面的口味怎么樣。
阿里巴巴一件代發保姆級攻略
有人在北京某傳播公司購買無貨源電商課程被騙
空殼網店誰為品質把關
無貨源電商有爭議
對于從事電商行業已經5年時間的詹先生來說,無貨源電商模式已經見怪不怪了。他說:“信息差價值也算是商品價值的一部分,不少電商從業者離職創業,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利用他們和買家的信息差,幫買家買到同樣商品的同時,還能讓自己賺一筆差價,只要保證商品是正品就行了。”據了解,這些無貨源電商大多是從“1688(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兩個平臺進貨。
商品品質的不可控可能是目前無貨源網店的最大問題。沒有實地看過商品的生產環境和加工流程,也沒有對其材質、原材料等進行專業檢查,僅憑這種簡單的、完全不具備技術含量和專業能力的測評,就決定是否幫商家帶貨,這樣的“把關人” 真的靠譜嗎?記者不禁提出疑問。
95后的宋先生從2017年上大學開始就兼職做電商,現在是一名主播。他認為無貨源電商在市場上是弊大于利的。他說:“電商的核心就在于貨源,消費者最后是為商品的質量買單,受利益驅使,無貨源電商更偏向于選擇低價的商品,一分價錢一分貨,一旦消費者對商品的質量不滿意,就不會有二次購買的欲望,無貨源電商也就沒法長久生存。”
福建昕悅律師事務所蘇麗娟律師告訴記者,無貨源電商是否違規,目前還存在爭議。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該法在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無貨源電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二是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
記者在“京東”平臺規則中發現,包裹或運單上存在第三方平臺標識或其他店鋪信息;客戶在京東下單后,運單信息顯示來自其他平臺的;客戶在京東下單后,收到來自第三方平臺的物流短信、售后電話等,都被判定為不當使用他人信息,嚴重的扣除1萬元違約金,極其嚴重的扣除4萬元違約金,還另有其它懲罰。同樣,天貓平臺也有相關的實施細則,以此來保護消費者。
此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了:“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蘇律師表示:“對于消費者而言,產品的來源、質量和售后無疑應當由對接的商家來直接把關,如果消費者知道商家是通過其他平臺進行發貨和提供售后的,會對消費者是否購買該商品的決定造成影響,而商家對于發貨和售后方的隱瞞,無疑是屬于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害。”
最后,蘇律師提醒大家,在網上購物時要注意保留證據,如果遇到問題可向平臺投訴、向相關行政部門舉報或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維權。而對于這種新生事物,也期盼相關監管部門加強關注與規范。
網上有很多無貨源電商創業的教學視頻
相關新聞:
花錢買無貨源創業課程
目前已有人上當受騙
記者調查發現,網上有很多視頻在教大家如何做無貨源電商,并稱這是普通人翻身的機會,這種“躺贏”的賺錢模式吸引很多人觀看和收藏,每個視頻的點贊量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
或許有些人通過這種方式創業賺得盆滿缽滿,但也有不少人因為輕信這個方法,在培訓機構交學費去學習如何做無貨源電商,結果被騙了錢。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搜索“無貨源電商”詞條,顯示79條此類投訴。
其中,很多人投訴北京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稱其交了6888元的學費,購買“一對一教學”課程,結果只是看視頻,學了一段時間還需要再花錢買軟件才能學后面的課程。記者通過“天眼查”查詢到該公司,下方就有網友留言自己被騙的過程,投訴到12315后,得到的回復是該公司未在注冊地經營,查無下落。“天眼查”顯示,該公司已于2023年3月26日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無獨有偶,有人在“閑魚”上交學費學習無貨源電商課程,被騙了1398元;還有人跟著20萬粉絲的抖音主播學習無貨源電商教學,被騙2680元……開店者想“躺贏”,交了學費,最后卻只買到了教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塞塞
校對 陶善工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