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讓文物開口說話 真正活起來!

2022-07-20 08:11:46    來源:河南商報    

“馬老師,六號墓里發現一件玉器,你快來看看!”“真的?不會吧?”當技工撥開覆土,露出墨綠色的器物時,馬蕭林驚呆了,“太不可思議了。”

這件玉鉞,不僅是河南境內發現的最早的玉器,更說明了中原地區的史前社會結構很可能從仰韶文化中期就開始出現復雜化傾向。隨著第一件玉鉞重見天日,又有幾件玉器相繼出土,它們當中的兩件如今藏于河南博物院。身為河南博物院院長的馬蕭林,回

憶起當年考古場景,依然感慨萬千。

從手鏟釋天書、拂塵覓古幽的田野考古人,到統籌分管全省文物考古工作的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再到河南博物院掌門人,10余年來,馬蕭林的工作軌跡遍布河南整個文物系統。“無論在哪兒工作,我的研究方向依然是考古。讓文物開口說話,真正活起來,是我的事業追求。”馬蕭林說。

建成中國考古領域最大的動物考古標本室

絕大多數人對馬蕭林的第一印象,是河南博物院的“網紅”院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手持手鏟,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廣闊的中原大地上深耕多年。

自1994年入行考古以來,馬蕭林主持或參加了10余項重大考古調查和發掘項目。其中靈寶西坡遺址考古發掘,把學術界原定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起始時間從公元前2500年提到了公元前3500年,還入選了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

2000年,馬蕭林到墨爾本拉籌伯大學攻讀動物考古學方向博士學位。畢業后,他謝絕了國內多所重點大學邀請,回到原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那時候出國學考古的人不多,學成回來的更少,我覺得只有在自己根植的土壤上才有學術的追求和個人的發展。”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以馬蕭林為學科帶頭人的多學科考古實驗室,重點發展中國新興的動物考古學和科技保護。短短幾年,河南的多學科考古就走在了全國前列,還建立了中國考古領域最大的動物考古標本室,如今,標本室有300多種動物5000多個樣本,成為國內外高校師生開展動物考古研究的基地。

基于留洋和做訪問學者時與外界保持的聯系,在馬蕭林的帶領下,河南文物系統與國外同行開展了多次合作。例如,與瑞典的世界文化博物館聯合推出了兩次重要展覽,還和哈佛大學、墨爾本大學合作開展動物考古、文物保護等工作。

馬蕭林還建立了河南省文物科技保護網絡體系,從省考古院和博物院,再到地市的鄭州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都建立了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每年一期的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一直持續到今天。馬蕭林說,河南文物保護修復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已經有了200余人,規模和水平位居國內前列。

接任河南博物院院長,挑戰與機遇并存

如今的河南博物院是文博愛好者的天堂,是網紅打卡地,在多項影響力等排名上都多次位列前茅。而這些,離不開“火車頭”的帶領。

2017年,馬蕭林到河南博物院工作,首先面臨主展館已經關閉兩年的問題。當時抗震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還沒完成,從上任的第二周,他就著手推進項目。還有文物保護修復室條件較差、辦公室空間不夠、專業人才隊伍不強等問題,都讓他感到“壓力山大”。

“我到博物院那年,是河南博物院建院90周年,在年底的工作總結會上,我提出要在河南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時候,把它打造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博物館。”馬蕭林說,國家文物局近兩年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打造10~15個世界一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毫無疑問是要努力進入這個行列的。

提及河南博物院,話題度最高的莫過于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馬蕭林介紹,2019年2月,河南博物院的文創辦正式成立,當時的場地只有十幾平方米,銷售額不高,甚至難以支撐工作人員的工資。2020年底,隨著河南博物院全面開放,人流量有了很大提高,在豐富了文創產品種類的基礎上,銷售額達800多萬元;繼考古盲盒等一系列產品爆紅后,2021年,豫博文創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呈現成倍增長的勢頭。對此,馬蕭林得出結論:只有跟公眾建立共生共長的關系,傳統文化才會煥發活力,文化傳承才會薪火綿延。

工作中,馬蕭林經常強調,河南博物院是個大IP,把它用好了,所有的工作都不是問題。很多企業愿意與河南博物院合作,都是看中了這個IP,看到了珍貴文物背后的價值和文化元素。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博物館館長?馬蕭林這樣回答

據統計,如今全國博物館數量已經超過6000家,歷史類、自然類、科技類、綜合類等應有盡有。那么怎樣打造一個優秀的博物館?成為一名優秀的博物館館長,該怎么做?

在馬蕭林看來,要把博物館做好,最重要的就是定好位,再圍繞定位做好陳列展覽、公共服務等工作,“把內涵挖掘好展示好,有吸引公眾的特色,大家才愿意來參觀。優秀的博物館不在于大而全,勝在定位。”基于此,馬蕭林說,一名優秀的博物館館長,需要兼備行政管理經驗和考古專業知識。

“怎樣把考古成果活化、簡化,讓觀眾更直觀地通過文物了解古代社會?”這是他這些年反復思考的問題。

“在不同崗位上的鍛煉,讓我對如何發揮河南文物大省的優勢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實踐,也因此取得了相對滿意的成績。”馬蕭林認為,考古作為專業性比較強的職業,從學歷到經歷再到資歷,是相輔相成的。

馬蕭林也在采訪中透露,他提出,未來河南博物院新館基本陳列的主題將圍繞《何以中國》展開,希望既從考古的角度,也從公眾的角度給觀眾呈現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成就,給觀眾講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故事,讓海內外觀眾走進河南博物院了解中國歷史的全貌,認識和理解當今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方向。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