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縱深|這些職業最“缺人”,咋辦

2022-03-02 05:50:40    來源:河北新聞網    

閱讀提示

2月22日,人社部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根據排名顯示,營銷員、餐廳服務員、商品營業員、車工、家政服務員等位居“最缺工”職業排行前列。

分析認為,“缺工”雖有季節因素影響,但總體來看制造業缺工狀況持續,“智能制造”領域缺工程度加大,“結構性”缺人特征明顯。

制造業服務業“最缺工”

在人社部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中,營銷員、餐廳服務員、商品營業員、車工、家政服務員、保安員、包裝工、客戶服務管理員、保潔員、快遞員等職業位列排行前十。

本次排名數據來源于全國102個定點監測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填報的人力資源市場招聘、求職數據,綜合考量崗位缺口數量、填報城市數量等因素,經加工匯總整理形成。

和2021年第三季度相比,營銷員、餐廳服務員和商品營業員依舊占據前三的位置,保安員、家政服務員、保潔員和快遞員等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緊缺明顯。

“這與我們企業在招聘中的感受是一致的。”河北一家電線電纜公司負責人閆先生告訴記者,“我們正在招聘的電話銷售人員,廣告發布了兩個多月無人問津。”

石家莊體育大街某酒樓前臺經理王艷紅也表示,餐廳服務員最近兩年來一直比較缺人。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多次出現無法持續正常營業的情況,導致一大批酒樓飯店辭退了大量服務員,而在復工之后大部分沒有招夠人。

令人意外的是,在網絡上經常被當做“高薪”職業案例的快遞員竟然也十分缺人。

某外賣平臺石家莊東部片區負責人楊文坡告訴記者,對快遞員屬于“高薪”職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網絡“誤讀”,“大部分快遞員收入達不到很高的水平。而且由于職業門檻不高,競爭又比較激烈,快遞員不太容易產生歸屬感,所以工作隨意性和流動性非常大。比如我這個片區內,春節后就有9個快遞員明確表示不干了,我還得趕快找人補充。”

如果說排名前十的缺工崗位受季節因素影響比較大,縱觀全部100個缺工崗位的職業分布特征則能看出一些規律。

從整體情況來看,與2021年第三季度相比,本期排行反映出制造業缺工狀況持續,“智能制造”領域缺工程度加大。

從100個缺工崗位職業分布看,有43個屬于第六大類職業——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占比近一半。數據顯示,自2019年第三季度本排行發布以來,制造業類職業占比一直較高;汽車生產消費領域需求旺盛,“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工”“汽車飾件制造工”“汽車維修工”等職業新進排行;智能制造領域“多工序數控機床操作調整工”“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等職業排位上升,缺工程度加大。

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最缺工”職業數量僅次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100個職業中,有37個屬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前十排行中,營銷員、餐廳服務員等8個職業均屬于此類。

2月12日,求職者在元氏縣“春風行動”招聘會上了解崗位信息。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

結構性缺口明顯

今年24歲的承德興隆小伙金學文用了整整一個春節假期的時間,才說服父母和家里的親戚:過了年不再出去打工了,他要轉行當“主播”。

2021年,金學文在江蘇昆山一家物流企業當調度員,這已經是他5年打工生涯換的第7份工作,足跡也遍布廣東、福建和江蘇等省份。昆山這家物流公司的業務主要依托當地一家大型制藥企業,主營業務比較穩定。“我的主要職責就是管理公司在華北三個省份的物流專線,每天就是對接司機和線路信息,處理100多輛運輸車所有雜務。”金學文說,“手機是24小時必須保持開機的,電話和微信不斷,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

相比前6份工作,金學文對這個崗位的待遇實際上非常滿意:公司提供住宿,繳納各種保險后每月還能拿到7000元左右的工資,但他表示,“長期單調機械的工作讓人覺得很乏味,我想改變一下現狀”。

金學文的理由讓父母和大部分親戚很難接受,但這也恰恰代表了年輕一代“打工人”的心聲,與父輩和祖輩們為了家庭可以放棄所有個人享受不同,新一代“打工人”更加強調自己的感受,“工作不開心、沒有挑戰性”都可以成為他們隨時跳槽的理由。

喜歡在網上刷視頻看直播的金學文,認為他找到了全新的職業道路:最近幾年,具有興隆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在網上賣得非常好,國光蘋果、杏仁露等產品成了網紅商品,不少當地人搞起直播電商。金學文決心憑借自己在倉儲物流領域內的經驗,也參與到電商領域中來。

金學文的經歷具有代表性:年輕人的就業機會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做一線工人,這也是制造業勞動力短缺的主要原因。此前,人社部在2021年發布了18個新職業,其中包括二手車經紀人、汽車救援者等,甚至連制作奶茶的店員也有了正式職業名稱——調飲師。

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建強認為,人社部發布“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最有指導意義的是,持續指出了制造業人才短缺這個關鍵點。

制造業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對推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容量至關重要。但近年來,制造業頻頻遭遇“招工難”,工人短缺成為不少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軟肋。

王建強認為,相比營銷、服務類人員用工短缺,制造業人才短缺才是真正的“結構性”問題。

一方面,傳統行業中勞動者向新經濟市場轉移就業進程相對緩慢,供給難以滿足企業等需求方在技能水平等方面的“硬性”要求,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等人數不多,新型與高端制造業企業用工缺口較大。另一方面,新業態經濟發展改變了不少勞動者的就業觀念,一些新興職業成為“香餑餑”,而傳統制造業一些崗位從工資待遇、工作條件等方面來說,吸引力相對不高。

滄州泊頭一家彎頭生產企業正面臨員工老齡化、后繼乏人的困境。“公司職工平均年齡47歲,部分工人即將退休。我們這種零部件制造行業部分崗位屬于重體力,年輕人不愿意干,一線核心崗位招工難,工人老齡化影響了企業產能。”企業負責人王先生說,企業正在用技術改造替代人工,但有些崗位機器無法取代。

“很多時候打工者跳槽并不能獲得更好的勞動條件、技能成長和發展機會,而是厭倦了重復無趣的勞動,希望調整工作環境。”王建強指出,企業對工人的技能需求和預期與打工者已有的技能和預期之間的差異,會導致“結構性用工荒”,遇到季節性等因素后,缺工的問題會更顯突出。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打工者技能老化加快,終身學習和更新技能的壓力增加,“但目前的職業技能培訓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發展的需要,需要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

2月16日,求職者在新樂市“春風行動”春季招聘會現場尋找崗位。新華社發(賈敏杰攝)

解決供需矛盾需多管齊下

“3月份,我們將連續組織8場2022年春季擴就業系列綜合招聘會,助力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為求職人員和企業搭建高效交流平臺。”省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不久前省人社廳召開了全省擴大就業活動暨就業促進工程重點工作調度會,提出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著力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

有效對接供需信息無疑是最直接的方法,在王建強看來,解決企業“招工難”、供需矛盾突出問題,還需要多方面多管齊下共同努力。

從企業方面來說,要想辦法讓產業工人留下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亟需企業轉變思路,引進更為先進的生產、管理和研發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產業工人工資收入,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這個過程中需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新一代產業工人的心理需求,并作出相應改進,如改善工廠工作條件、提倡崗位技能培訓教育、滿足產業工人合理訴求、拓寬晉升渠道等。

“從教育方面來說,要讓職業教育路子再寬一些。”王建強表示,要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根據當前產業發展需要建立一批職業技術院校,為相關行業培養和輸送更多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職業技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機制應該更精準,與相關企業、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產學教融合發展。同時,引導年輕人積極投身社會建設,讓他們走入院校能夠學有所獲,走向社會能夠學有所用。

王建強表示,從今年走勢看,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就業的基礎仍然穩固,就業形勢將繼續保持總體穩定。與此同時,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突出。

從政策層面來說,要讓相關保障措施“更精準”,聚焦重點、精準施策,努力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比如在穩定市場主體方面,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調整優化“降返補”政策組合拳,落實好支持企業吸納就業的稅收優惠、擔保貸款、就業補貼等政策,全力支持市場主體穩定和擴大崗位。

另外,還是要持續拓展就業空間,持續優化創業環境,完善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推出一批規范化零工市場。

同時要穩定重點群體,強化精準就業幫扶。將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加大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的就業支持舉措,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穩定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的務工規模。強化就業援助,切實兜牢困難人員的民生底線。 (河北日報記者 袁偉華)

相關

“10+N”就業服務力促供需對接

為提升就業服務質量,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人社部部署了2022年“10+N”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打造公共就業服務品牌,促進人力資源供需對接,為勞動者求職、用人單位招聘搭建對接平臺。目前,兩項活動正在火熱開展:

一是就業援助月活動。1月,人社部會同全國殘聯、鄉村振興局等,為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殘疾失業人員以及退捕漁民等提供政策宣傳、服務指引、兜底幫扶。活動期間,全國共走訪77萬戶困難家庭,幫助25萬困難人員實現了就業。

二是春風行動。一季度,人社部會同民政部、交通運輸部、全國總工會等8個部門,面向就地過年的勞動者、外出務工的勞動者和廣大用工企業,因地制宜穩崗留工,組織專場招聘,強化服務培訓,實現留崗有關懷、就業有幫扶、用工有支持。截至農歷正月十六,累計發放各類紅包補貼超過5億元,舉辦招聘活動1.5萬余場,提供崗位信息近1000萬個。

與此同時,人社部全年還將繼續組織開展系列服務活動。

一是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專場活動。3-5月間,貼緊高校畢業生求職擇業需求,以大中城市為主體,組織開展大中城市聯合招聘。

二是民營企業招聘月。4月份,面向民營企業的招聘需求,搭建用工平臺,開展民營企業招聘月活動。

三是殘疾人就業幫扶活動。5月15日,在全國助殘日當天,針對殘疾勞動者就業需求,開展專項就業幫扶。

四是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活動。5月至8月,針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城鎮失業人員、脫貧勞動力,統籌各方資源,搭建全國統一網絡招聘平臺,開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活動,力爭提供超千萬個崗位信息。

五是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行動。8月至9月,面向2022屆及往屆未就業畢業生,提供不斷線服務,開展就業服務行動。

六是就業幫扶行動周。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當天以及這一周時間,將以脫貧人口、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搬遷大型安置區為重點,開展就業幫扶周行動。

七是金秋招聘月。10月至11月,重點面向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幫助招工穩工,開展金秋招聘月活動。

八是人力資源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11月至12月,以基層服務項目期滿人員和2023屆畢業生為重點,提供崗位信息和就業服務,開展就業服務周活動。

九是中央企業面向西藏青海新疆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活動。這項活動自2022年9月開始,截至到2023年6月,主要是針對相關省份的少數民族畢業生求職特點,開展中央企業專場招聘活動。

此外,2022屆高校畢業生即將迎來求職高峰期,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重點面向2022屆高校畢業生,在3-6月份在校求職窗口期,開展“六進”活動,主要是政策宣傳進校園、招聘服務進校園、就業指導進校園、創業服務進校園、培訓服務進校園、困難幫扶進校園,努力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

文/河北日報記者 袁偉華整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