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蕓說,他們小區是突然被封控的。那是11月10日下午1點左右,小區門口開始設障,業主群里通知大家足不出戶。
11月13日凌晨,鄧蕓從新聞上看到,自己所在的海珠區素社街佳大銀灣A1-A4棟被劃定為高風險區。
【資料圖】
不能出門后,鄧蕓開始擔心買菜的問題。鄧蕓是一個退休工人,家里就她和老伴兩人,兒女們都不在廣州。在廣州此輪疫情發生后,鄧蕓都會備夠吃三四天的肉、菜。但11月10日那天,小區封控得有點突然,沒來得及出去采購,讓她心里有點不安。
市民從管控區旁走過(南風窗記者 郭嘉亮 攝)
11日、12日那兩天,鄧蕓他們發現線上買菜的渠道變得不暢通,很多時候都是顯示訂單已滿或運力不足,甚至直接暫停服務。
盡管大家并未出現缺物資的情況,但一種不安還是開始在居民間蔓延。業主群里有人開始質問物管和社區工作人員,為什么買菜的渠道不通暢,情緒有點激動。
可事情并未向鄧蕓他們擔心的方向發展。居民們的質疑意見發出后,改變很快到來。11月13日早晨,物管人員在業主群里發了一個線上買菜的微信群,說是專供他們小區居民的。
鄧蕓加入了這個群,下單時沒有提示運力不足、訂單預約已滿等讓人心里一緊的消息。下單沒多久就有人敲了她家的門,網格員送來了她的菜,她打開袋子看了下,5斤菜心、1斤瘦肉、1斤排骨、半斤香蔥和2斤生菜,一個都沒少。
11月17日凌晨,鄧蕓所在的小區調整了風險區域等級成為低風險區域,生活又回復了往常。想起過往7天,有序的生活讓鄧蕓覺得心安。
而鄧蕓不知道的是,這種心安得益于廣州整個疫情期間物資保供體系的正常運轉。
送往封控區的大芥菜
10月底以來,廣州面臨抗疫三年來最復雜、最嚴峻的疫情。根據廣東衛健委的消息,11月16日,廣州新增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共8761例,疫情仍在高位運行。
而就在這種嚴峻情況下,廣州的物資供應仍在有序進行,生活物資供應充足。
在11月14日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商務局副局長吳炳祥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當下廣州線下采購的重點生活超市依然按平時“3-10”倍的量備貨。同時,建立保供應企業與街道、網格負責人“直通車”聯系機制,實現保供的需求端與供給端有效對接。
2022 年 11 月 14 日,廣州市海珠區沙園市場,海珠區部分解封首天,市民采購食物(南風窗記者 郭嘉亮 攝)
線上采購方面,廣州市保障超86萬平方米的電商倉庫運轉,同時提升運力保障,疫情最嚴峻的海珠區配送及分揀人員增至7100多人。
除了吳炳祥提到的保供應企業供應物資和居民自購物資,有時一些愛心捐贈和廣州之外的生活物資也會通過物資供應的系統進入管控區,送到居民手中。
就在鄧蕓小區被封控的前一天下午,從化區呂田鎮幾個村子的菜農們來到田地忙碌。大芥菜青翠挺拔,鋪滿山間農田,九月種下的第一批種子如今已進入了采摘期。
不過,和往年不同,第一批甜脆鮮嫩的呂田大芥菜并非銷往市場,而是被送往海珠的封控區。
2022年11月12日,廣州,商場日用品供應充足,市民選購食材
呂田鎮商會秘書長黃通文告訴南風窗,往年大芥菜大部分銷往廣州的批發市場、連鎖酒店等,但受到疫情影響,海珠、白云等區的批發商都無法前來采購大芥菜。
“村民們向鎮政府反饋銷路遇到的困難,出于對農戶們的關心,鎮里主動聯系到呂田鎮商會。既然村民賣不出去,封控區的居民們也有對蔬菜的需要,我們商會就想做個好事,出資收購菜農的芥菜,然后免費贈送給封控區居民。”
愛心捐贈,很快落到實處。11月8日晚,廣州市山里香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銀開從商會了解到向封控區捐贈大芥菜的想法,開始負責對接事宜。到了9日上午,商會就真正確定下來了。經過與海珠區的快速對接,商會確定向菜農采購兩萬斤當季大芥菜,并分兩次派送給桂田片區的居民。商會成員們積極響應眾籌號召,很快籌集了采購資金。胡銀開還主動免費提供兩輛貨車,負責大芥菜的運輸。
可在海珠區強化全域疫情防控措施期間,按照有關規定,只有涉及保障城市基本運行、醫療、應急和疫情防控相關車輛的,可由主管行政部門統一向市、區防控指揮辦申請核發《車輛通行證》。運送捐贈蔬菜的車輛怎么進入海珠區,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胡銀開告訴南風窗,為了讓大芥菜能順利送到海珠,他提前跟鎮里的防控指揮辦溝通,并按照要求提交了行程碼、身份證、駕駛證等證件材料進行備案。等運輸到管控區卡口,再由海珠區防控指揮辦的工作人員引領他們辦好《車輛通行證》。
可以說,這是物資進入管控區的第一道關口。
保障居民物資需求,離不開生產、采購、運輸、配送等主通道的暢通。廣州市商務局在1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市、區兩級商務部門,努力克服疫情防控帶來的人、車、貨、倉運行困難,調動一切有利條件,加大物資供應力度,最大努力為居民提供生活物資保障。
針對管控帶來的運輸車輛通行不便,市、區生活物資保障組還安排專人,連夜為一批生活必需品保供企業出具車輛通行證,僅11日就發放市級通行證了2768張。
所以,一路都很順利。
居民網購的貨品被送到管控區內(圖源:廣州日報)
11月11日早晨7點多,迎著晨光,兩輛裝滿新鮮大芥菜的大貨車從呂田出發,馳騁近130公里來到海珠區江海街道桂田管控區卡口。上午10點多,大貨車一抵達,等在卡口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就開始迅速行動,搬菜、運菜,井然有序。
等到下午,桂田片區約2.5萬名居民收到了志愿者們派送上門的驚喜大芥菜。
卡口過關
桂田片區的居民從管控區卡口收到大芥菜之前,還要經歷至少兩個環節。這在每個管控區都一樣。
每天早上8點20分左右,黎云就會出門,步行半小時到海珠區南洲街道后滘村卡口服務。
10月24日,受疫情影響,海珠區部分區域開始實施“非必要不離開本區”等防控措施,黎云工作的健身房也暫停營業,有著多年志愿經驗的他,看到海珠區青年志愿者協會招募志愿服務的公告后立即報名參加,成為了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
10月30日,后滘社區被列入臨時管控區域,實行“人不出區、錯峰取物”防控措施。卡口臨時設立的物資接收點就必須承擔起物資配送的工作,黎云開始去物資接受點服務。
黎云告訴南風窗,后滘管控區一共設有兩個接收點,分別負責轄區內的10個網格。志愿者們負責在卡口接收外界送來的物資,對其進行分類、消毒,然后再交給后滘村內另一批負責運送物資的騎手志愿者。
卡口處在進行物資交接(受訪者供圖)
每個接收點日常約有六七個人,偶爾會有一些單位組織的志愿者們過來幫忙,最多的時候能有20多人。但即便這么多人,當天巨大的工作量也讓這些志愿者忙到晚上9點。
管控初期,接收點收到的東西五花八門,有午餐、奶茶,志愿者們都應送盡送,后來才慢慢以生活必需品為主。人們在前期出于恐慌心理,往往會大量下單,黎云和同伴們面對的是源源不絕的物資數量。由于貨架數量不足,卡口堆滿的物件顯得有些混亂。
到了晚上,有些沒找到收貨人的物品又會送回接收點,由于訂單上填寫的是虛擬號碼,志愿者們還得想辦法聯系到收貨人。起初,卡口志愿者與管控區內的騎手沒有充分對接好,導致卡口還在不斷接收,騎手卻沒有精力再送了。
經過前期的手忙腳亂,志愿者們也逐漸摸索出一套高效的配送模式。黎云說,他們在收到物資后,會先做好相應網格的分類,然后在貨架上放到相對應的位置,方便騎手們迅速找到自己負責區域的物件,最大程度地減少錯漏。
保障收件人的信息準確是第一步。志愿者們剪裁出許多小紙條,讓送貨員們在紙條上寫下收件人姓名、網格、真實電話等重要信息,然后用透明膠粘在包裹外面,以防雨水沾濕。
志愿者們在包裝袋上貼上膠帶,防止收貨信息被雨水打濕(受訪者供圖)
由兩三個人專門負責對外接收,并檢查標簽,再由其余人在中間傳遞,放到貨架上分類擺好,一整套工作經過精細化分工,具體地落在每個人的身上。
卡口的接收時間是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志愿者和騎手們則會一直工作到九點,力爭將當天的貨物送完。每一天工作結束后,志愿者們還會對當日出現的紕漏進行復盤,總結經驗,改善工作模式。
跟黎云同在后滘社區管控卡口做物資轉運的青年志愿者鄭海勇告訴南風窗,人封控在家里,一兩天的還好,但時間久了,人們開始缺物資缺精神,情緒變差。
鄭海勇說,精神層面的問題他們解決不了,他們就是靠自己的體力,幫里面的人多搬幾次貨。“但也應該有人告訴他們,這么多人在幫他們,讓他們在精神上也好受點。”
最后一公里
外面送來的物資經黎云和鄭海勇他們送到管控社區門口后,就到了黃學俊他們手里。
黃學俊是個真正的“騎手”。平日里,他是一名美團外賣騎手,穿梭在大街小巷,把一頓頓飯送到別人手上。現在,他還是騎手,只是活動范圍有所縮小,從后滘社區管控區卡口把東西送到各個網格。
10月底,后滘社區被封控后,黃學俊就沒法去外面做騎手。想到自己從小在后滘長大,人不生地也熟,還能回饋自己成長的地方,就讓公司給自己報名,參與到管控區的物資轉運工作。
同時,社區也在尋找像黃學俊這樣的騎手。因為他們知道,社區管控后,最后一公里的物資配送往往是難點也是痛點。而像黃學俊這樣的人,既有物資配送的經驗,也有配送的工具——裝有餐箱的電動車。
11月11日,廣州大橋底下的外賣員(南風窗記者 郭嘉亮 攝)
就在這樣的雙向選擇中,11月1日,黃學俊成了在管控區內穿梭的騎手。
按黃學俊的話來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去管控區卡口那里的貨架上取貨裝車,然后拉過去給各網格的兄弟,網格的兄弟們收到后,再挨個通知居民下來領。那些被要求足不出戶的人,就由網格的兄弟們送到家門口。
知易行難。每天早上8點半,黃學俊跟他的16個兄弟集合領取個人防護物資,接著穿好藍色防護服,做完抗原大概9點到卡口“開工”,一直干到晚上9點半左右。但剛開始那會,大家恐慌性購物,物資堆成小山,經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
物資很多的情況下,電動車這個運輸工具就顯得力不從心。黃學俊告訴南風窗,當時來了不少大件的物資,像成袋的米,大桶的油,還有煤氣罐什么的。用電動車送這些,一次只能送一點,效率低,速度慢,還累人。
志愿者推著購物車運送物資(受訪者供圖)
后來,街道辦的領導看他們辛苦,給他們調配了幾輛三輪車和兩臺四輪電動車,效率就提高很多,人也輕松了點。
在前一個環節中,黎云遇到的問題黃學俊他們也遇到過。那兩天下雨,雨水打濕物資的訂單紙,有些信息就花了,地址或電話號碼變得模糊,黃學俊他們就聯系不上人,也不知道送去哪里。
很多時候,他們晚上的收尾工作就是盡可能再試著聯系一下信息模糊的單子,最后實在沒辦法就送到網格員那里,他們拍照發社區群里,讓大家自己認領。
11月16日,海珠區康鷺片區,網格員上門為管控區居民送物資(圖源:廣州日報)
大多數時候,送來的物資都會通過黃學俊他們的轉運及網格員的配送后,最終到達居民的手中,成為他們的定心丸。
相比于往日,這種“非常態”下的一次簡單采購,不得不需要“過五關斬六將”似的努力。可另一方面,恰恰是因為這些一道道“關口”的存在,才使得人們在“非常態”既定的情況下,得以不為基本的生活物資和藥物發愁。
因為這一道道“關口”并非是阻礙,而是接力。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鄧蕓為化名)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李波 何國勝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