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詳細記錄了每個時段發生的大事,又通過與藝術家的互動,讓藝術家不斷創作新的作品。如果沒有《廣州日報》記錄這些事件,就沒有我這些作品的出現。我想,這些作品將會成為歷史進程中某個時間節點的重要見證,反映了時代的精神,也將是永恒的記錄。
【資料圖】
——許鴻飛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與《廣州日報》結緣已32年。從一位未出校門的美院大四學生,到如今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大師,許鴻飛的很多件作品都與《廣州日報》有著不解之緣。
點燃自己標志性的煙斗,許鴻飛靜靜地訴說著他創作的過往:“我的雕塑作品很多都是從《廣州日報》的報道里找到素材的。《廣州日報》在記錄事件時比較敏感、比較細膩,為藝術家提供了很多素材。作為藝術家需要用作品來記錄生活,包括重大事件、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節點,很感謝《廣州日報》為我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資料。”
“祝《廣州日報》70周年生日快樂。希望《廣州日報》越辦越好,發展越來越好,大家越來越喜歡看。”采訪最后,許鴻飛向《廣州日報》創刊70周年送上生日祝福。
許鴻飛和他的雕塑作品
因創作賴寧像與《廣州日報》結識
許鴻飛是廣東陽江人,上世紀80年代便來到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初來廣州讀書,我就開始讀《廣州日報》了,當時學校的辦公室都訂《廣州日報》,廣州人喝早茶也離不開《廣州日報》,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很多人其實都是讀著《廣州日報》成長起來的。”
1989年5月,共青團中央授予賴寧“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并號召全國各族少先隊員向賴寧學習。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下,當時還在雕塑系讀大四的許鴻飛決定創作一座賴寧的雕像。他細心觀察著報紙上這位救火少年的照片,打量著每一處眉梢眼角,最終在1990年時完成了這個藝術作品。
因出色的藝術表現力,許鴻飛的這尊賴寧雕像很快引起了社會反響,也引起了《廣州日報》記者的興趣,許鴻飛應邀接受了記者的專訪。32年過去,盡管已記不清當年太多的采訪細節,但許鴻飛依然能回憶出當時的激動、興奮的心情,“我作為一個美院的學生,當時能認識廣州日報的記者感覺很榮幸。”
許鴻飛創作的這尊賴寧像至今還保存在廣州市少年宮,供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瞻仰學習。
我的創作離不開與《廣州日報》的互動
賴寧像的創作成功,讓許鴻飛更加重視閱讀新聞、了解實事,其中,《廣州日報》是他30多年來一直閱讀的報紙,“《廣州日報》從每個角度全方位地報道了我們的時代。比如我是搞文藝領域的,《廣州日報》一直在跟蹤藝術家,同時也關注和推動藝術家的發展。很多藝術家是《廣州日報》的朋友,他們離不開《廣州日報》的宣傳、介紹和推動。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藝術家對《廣州日報》都很有情感,而我的創作也離不開與《廣州日報》的互動。”
2003年“非典”期間,許鴻飛通過閱讀《廣州日報》等媒體的報道,得知了廣東抗非典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主任醫師鄧練賢的故事。許鴻飛被其英勇事跡深深打動,就為鄧練賢烈士做了一尊雕塑。
如今,鄧練賢烈士的銅像陳列在廣州雕塑公園內。“當時,我們廣州雕塑院的4位雕塑家分別為四位抗擊非典烈士鄧練賢、陳洪光、葉欣、范信德塑像,這四座塑像緊鄰園內大型抗擊非典紀念雕塑‘保衛生命’安放,我們希望通過雕塑記錄這些醫務工作者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許鴻飛說。
藝術作品將成為歷史永恒的記錄
許鴻飛告訴記者:“《廣州日報》詳細記錄了每個時段發生的大事,又通過與藝術家的互動,讓藝術家不斷創作新的作品。如果沒有《廣州日報》記錄這些事件,就沒有我這些作品的出現。我想,這些作品將會成為歷史進程中某個時間節點的重要見證,反映了時代的精神,也將是永恒的記錄。”
如今,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許鴻飛依舊十分喜愛閱讀《廣州日報》,了解新聞時事,“《廣州日報》給我的印象是很生活化、很親民、很全面,報道角度有新意,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很強,總是走在事件的第一線。這與我的創作理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許鴻飛表示:“希望隨著現在社會發展,《廣州日報》能報道更多更美好的事件。比如美好生活、鄉村振興的典型,我們也可以不停地互動和創作新的有時代意義的作品。”
許鴻飛雕塑作品《九天逐夢》
新聞背后的故事
“九天九夜”的故事
“對《廣州日報》的報道,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冰雪災害的時候,當時廣州日報的記者比較活躍,一直在參與、記錄冰災的全程,走在事件的最前沿。”許鴻飛說,“有一天,我翻報紙,看到《廣州日報》上有一張4個戰士在廣州火車站外站著睡著了的照片,這張照片一下就打動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他們是該有多么疲倦、多么辛苦,所以我就決定雕塑這4個解放軍戰士的形象。”
許鴻飛記得,當時為了讓這幅作品更加惟妙惟肖,他特地通過廣州日報的記者尋找這4位戰士,經過記者的多番尋找,這4位解放軍戰士終于來到了許鴻飛的工作室石磨坊與他親切交流,許鴻飛進一步仔細觀察了4個戰士的面部細節與性格特點,最終創作完成這尊4個戰士依偎睡著的雕像。
“雕像完成后,我一直在想該給雕塑起一個什么樣的名字。這4個戰士在廣州火車站堅守了很多日夜,因為過于疲勞,互相依靠著睡著了。我把這個故事分享給了黃永玉,他想了想后告訴我,就叫這件作品為‘九天九夜’吧。”許鴻飛說,如今“九天九夜”已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人民軍隊為人民,它向世人介紹著和平年代突發事件中生動、寫實的軍民魚水情。
許鴻飛創作的抗疫英雄王爍烈士的雕像
另一件讓許鴻飛印象深刻的作品是王爍像。他回憶道:“2020年初,全國各地都派出醫療隊員前往湖北抗疫,《廣州日報》發表了大量報道、包括當時廣東的醫務工作者怎么去到武漢和荊州,廣州本地的市民如何積極參與抗疫等等,涵蓋了每一個環節。這其中《廣州日報》給了我第一手的創作資料,就是廣東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的王爍犧牲在湖北抗疫一線,我通過《廣州日報》的新聞作品以及與當事記者的交流,了解到了更多信息,后來我又從《廣州日報》的記者手中拿到了很多王爍的照片,還與王爍的生前同事、好友有了進一步的交流,最后完成了王爍的雕像。”
如今,王爍像陳列在他的生前單位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中,雕像面帶著笑容,反映了王爍生前開朗樂觀的性格。許鴻飛說:“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爍離開廣州奔赴荊州時說的那段話,‘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但當我踏上去湖北列車的這一刻,我的使命注定不再平凡!’”
專題統籌/王曉云、趙亦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波、蘇俊杰、高鶴濤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