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文旅高質量發展,需要新思路,新視角,新融合,新拓展。特別是久居都市,每個人都有一顆沉浸山水田園,追求天人合一的心,這對與中國特大城市的郊區型景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周邊游的內涵式發展,已進入追求生活方式,體驗大地藝術,升級美學體驗的階段。為此,廣州日報·游天下特別推出系列高端對話,首站前往位于從化區太平鎮北回歸線上的“天人山水”景區,探究行業發展新賽道。
本期嘉賓
莫道明教授——廣州天人山水造園人、昊源集團董事長
山水著墨 匠人精神打造理想家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將田園的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初入天人山水景區,那水,那地,一片片深淺相間的田野就宛如進入了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
莫道明走遍了從化的山山水水,唯獨對這里情有獨鐘。北緯23.5度橫穿大壩,左邊是沙溪水庫寧靜的湖面,右邊是廣袤的藝術農場,日落美景盡收眼底。這是他第一次做景區,但在這條路上,他已經走了八年多。
進入景區伊始,莫道明沒有第一時間坐上觀光車,而是引導記者沿著景區的碎石小路,俯級而下,向水庫碼頭走去。“陶淵明當時也是乘舟水路歸家,開始他的田園生活的。以后,進入景區,也可以選擇乘舟而上,感受到這里自由自在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日夕廊、靖節苑......在這里,你會發現很多地方的名字都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陶淵明。在中國,每一個帶有文藝情懷的人,都有一個理想家園的追求,而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標桿。可以說,這里是造園者對田園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致敬。
那么,造園者怎樣去構造這樣一個像陶淵明筆人下的桃花源呢?除了陶淵明在文字上寫了《桃花源記》,實際上很多人用了這個名,卻不知道它的本質,不知道它的表達形式。“我在翻閱中國歷史尤其是山水畫的歷史的時候,發現在宋代山水第一人李公麟的畫中,描繪了當時的整個桃花源,也就是《淵明歸隱圖》。這里既有文化的沉淀,又有中國古代造園的表達,所以我們找到這個系統,把它進行再造。”
而莫道明的靈感就來自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詩畫藝術,正所謂“江山本是畫,內美參其中”,中國山水畫講究的就是天人合一,寄情于景,而詩畫的背后實際是山水精神和草木精神。在莫道明看來,山水是自然界最廣泛的存在,草木萬物都有生命,每個人的情感體驗與山水緊密相連;通過與山水的對話,人在山水中不斷體驗自由,最終與山水渾然一體,實現天人合一。
在靖節苑的茶亭里,放眼望去,園林里的灌木花草搭配錯落有致,從地下冒出來的煙霧在縫隙間繚繞而出,潺潺流水順流而下,宛然一幅人間仙境。從40多噸的石頭到現在的每一塊石頭都各有形態,他們是由平均年齡62歲的工匠一點一滴雕琢而成,而其中不少是做了一輩子的園林師傅。每塊石頭的棱角都是不一樣的,有時一塊石頭一擺就是兩天,從各個角度審視,力求將它們都做成藝術品。
“在世界上,無論是英國的切爾西花展、加拿大的布查德花園還是京都的虹夕諾雅都是創始人用自己真正的理想和熱愛所創造出來的,才成就了傳世經典。中國歷史上有四大名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和留園。我們希望將天人山水打造成中國第五大名園。”莫道明告訴記者,正是這種熱愛和堅持使得景區里的每一塊石頭都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神韻。
審美機遇
景區IP成就長期競爭力
中國的景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機遇。這個機遇來自于中國人審美的變遷。人均GDP到達12000美元以后,人們對于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就有了質的改變。在莫道明看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機會已經來了。圍繞著現代人的簡約審美和當代藝術展開來打造的景區之美,對于整個社會審美教育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極大的意義。
“一踏進天人山水的門,你就會發現我們連樹的選擇都是藝術化的,整一條動線都是用藝術的表現形態來呈現。”莫道明向記者表示。確實,細細品味,不經意間,景區里的一件藝術品就會和你擦肩而過。守護在大壩上的作品——原住民可能就是每一個進園者第一個碰到的藝術品。這是廣袤天空下站立的一間土黃色房子,外表是用當地的黏土夯砌而成,粗糙的表面歷經過風霜淬煉仍然散發著泥土的味道,房間沒有屋頂,一頭黑色的樹根有力地盤旋在屋頂,大地與天空透過樹根的空隙連為一體,通透而有張力。“泥土是這里農民日常使用的,糯米糍樹根是這里最出名的荔枝樹品種,樹根是水庫退水后顯露出來的,最常見的東西經過設計師的雕琢就成為了“生命起源”。
“對于設計,我認為就是要做好‘取和舍’的選擇題。”莫道明對這里花草可以說到了苛刻的境地。這里選用的第一批設計師既不是景觀設計師,也不是建筑設計師,而是山水畫家。山水畫家在這里一邊寫生,一邊設計,把建筑跟山水之間的關系,把山水精神都提煉出來,所以景區里沒有一棟建筑是重復的,而且它們跟山體的構成的比例關系也很和諧。
“回到人的生活方式里面,景區的價值和主題就是一個有美、有趣、有學習、有提高,有收獲的地方。”世界著名的布查德花園,一年四季,一個小小的花園,為什么它一年的游客可以達到500多萬人。因為它一年四季根據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園藝修剪和主題。修剪藝術是一門藝術,他們就是園區的IP。當它隨著潮流時代的變化與審美不同,作適度的修整,那么這個四季景區的呈現就變了四次,值得游客去看四次,這就是IP的力量。
而IP的打造是景區的核心,要靠建立長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不只是做做文創產品就叫打造IP了。景區一旦形成了IP便是你長期競爭力的優勢,就不容易被取代。
鄉村駐游
品味一期一會服務理念
進入3月,廣東省內氣溫明顯回升。記者日前從本地各大旅行社和景區獲悉,2022年廣東省內踏青賞花季陸續開啟,廣州本地旅行社省內游賞花游有序出發。不少市民選擇在賞花之余徒步,或者搭帳篷露營或者體驗鄉村游。去哪兒平臺數據顯示,從賞花游產品預訂的消費者畫像來看,廣州游客最愛賞花。
近年來,隨著優質鄉村游產品的不斷豐富,國內目的地或將賞花與采摘相結合,為游客增加出游樂趣,或將賞花與當地古鎮文化串聯,形成更豐富的出游線路,或精品民宿和露營地開進花海中,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鄉村游真的是越土越好嗎?在莫道明看來,這個想法已經過時了,優質的項目需要底層邏輯思維的和產品思維。人們到鄉村之所以能停留下來,是因為其不會減弱在城市相對精致的生活質量,把城市的精致生活帶進鄉村游里面。這需要從更高層面滿足游客的視覺和味覺體驗。在六感里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最重要的體現在服務中,這樣能夠永遠地在游客的腦海記憶里面,鞏固了對景區的粘合力和長期有回頭客的一種感受。
比如現代人出游的一大特點就是對吃的重視,而大多數景區都只是把餐飲作為配套,沒有把對味覺的沖擊納入景區的設計之中。而當游客到來到天人山水以后,可以享受到當地地道的食材,但是它的呈現和烹飪方式則由城市大牌廚師根據環境、材料、人文生活調配而來。
“我們現在感覺最難的就是人才和培訓。”作為服務行業,我們每一個從業者如何理解景區,如何理解其中的含義并通過自己的服務傳遞給每一位游客,讓參觀者有所收獲并獲得賓至如歸的感覺,這對于每一位服務從業人員都是一場考驗。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培訓將這份匠心精神傳遞到每一個業者身上。
從愛出發
釋放天性回歸研學本源
在周邊游中,親子研學游是出游主力。在“雙減”政策帶動下,中小學生也將有更多時間走向大自然,體驗鄉村游的野趣。據嶺南商旅集團旗下旅行社廣之旅負責人介紹,自2020年7月“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的半年間,省內研學游、親子游的咨詢量較2020年上半年增加300%。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從業者,莫道明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美、愛和責任,研學首先要愛自然,釋放孩子的天性,之后再找到興趣點。
他還特別強調,唯有通過勞動才能解放身心。研學的本質是自然教育,鍛煉人的肢體、感官和認知,幫助孩子磨礪毅力,鍛造人格。研學和課堂上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樣走路,研學就是要教會孩子準備什么工具,如何使用指南針,行進中如何避險等安全教育,通過實踐提高孩子的個人生存能力,走路在研學中就是一個介質。“其實,孩子在研學游玩的過程中如果身體有點小摩擦,父母不用那么擔心,只要教給孩子處理的方式和工具就可以了,鍛煉孩子的毅力和人格其實是研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莫道明說。
另一個難點,在莫道明看來,就是如何讓一家三代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喜好,因為孩子喜歡玩的,通常父母都覺得很枯燥,而父母喜歡玩的,孩子可能覺得無聊,而對于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也不能讓他們獲得很好的體驗。那么如何通過一些服務把一家人安排好,各自可以玩各自的,然后到吃飯的時候又可以匯聚在一起?在天人山水有研學班,就力求將不同年齡段的人安排好,老師就可以帶著孩子去玩,讓父母們回望、守護二人世界,景區還會配備專門陪老人去游覽公園的線路,為他們服務。
大地的藝術不僅僅是對幾何和美的表現形式,更承載著造園者對自然、生命、時間的深度思考。對于每一個旅游業者來說,疫情是一場堅守的持久戰,也奮擊前的蓄能,讓我們一起守望春天,守候希望。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羅磊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