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社區慈善發展報告》發布,社區慈善“五+五”模式受關注

2022-01-02 01:38:24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社區慈善,或成為廣州慈善事業發展的新突破口。

2021年12月26日,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和廣州市慈善會共同主辦,邀請了學術界、慈善界和媒體代表共30余人,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與交流研討。會上,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廣州市民政局副局長、廣州市慈善會常務副會長韋錦堅于現場或線上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來自11個公益慈善組織的代表進行座談交流,發布《中國社區慈善發展報告》《廣州社區慈善發展報告》及《社區志愿服務發展報告》。

記者從《廣州社區慈善發展報告》了解到,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區治理創新和慈善事業創新發展,以社區慈善為切入點探討社區治理機制創新,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目前,廣州全市各個社區正建立慈善工作站、社工站、志愿服務站、未成年兒童保護站、社區救助站五站合一的社區慈善綜合服務平臺,形成社區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區慈善資源融合發展、運轉有效、各具特色的“五社聯動”機制,形成社區慈善“五+五”發展模式。

匯聚慈善力量

社區慈善成為新的突破口

廣州市民政局副局長、廣州市慈善會常務副會長韋錦堅在致辭中表示,廣州以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慈善之城”為抓手,積極探索與廣州城市定位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相適應的慈善事業發展之路。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為進一步加快推動廣州市社區慈善發展,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基層社會治理和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共同富裕,廣州印發了《廣州市推動社區慈善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了社區慈善“五+五”發展模式。

其中,在發揮社區慈善主體作用方面,廣州正積極培育發揮社區慈善5大主體作用,激發社區慈善活力和覆蓋面。目前,全市共有慈善組織210個,已備案慈善信托18單。出臺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行動方案,每年開展“羊城慈善月”活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30余項重點慈善活動;持續打造“慈善+”模式,共開展847場活動,籌得善款超1.4億元,超1.6億人次參與捐贈。

在打造社區慈善品牌項目方面,廣州圍繞聚焦民生保障需求、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等領域打造社區慈善品牌項目,實施“長者飯堂”、羊城“幸福家園”“微心愿”等項目,拓寬社區慈善助力鄉村振興,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途徑。今年以來,全市開展助力鄉村振興項目944個,助推120個地區鄉村振興,連續11年開展廣州慈善醫療救助項目,累計資助金額10億元,資助超11萬人次,項目榮獲十一屆中華慈善獎。廣州緊抓防疫防汛慈善應急服務,通過“慈善+社工+志愿者”的模式,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發動多家慈善組織、愛心企業全力支持河南省防汛救災。

在建立社區慈善支持平臺方面,廣州正大力開展社區慈善活動,推進社區慈善基金建設,到2023年底實現社區慈善基金100%全覆蓋。中國慈善聯合會和廣州市番禺區慈善會近期發布了《社區慈善基金運行指南》,全市目前共設立社區慈善基金422個,基本實現社區慈善基金全市街鎮全覆蓋,共籌集善款超3000萬元。借助互聯網慈善平臺和信息技術載體,提升社區志愿服務與慈善工作融合水平,推動省市交流合作,逐步形成多方聯動、上下銜接、覆蓋面廣的社區慈善網絡體系。實施“慈善+互聯網”戰略,優化升級廣益聯募平臺,搭建廣州公益“時間銀行”平臺讓市民零距離參與慈善。

在營造社區慈善場景方面,廣州鼓勵鎮(街)依托各類公共服務平臺設立社區慈善空間,開展社區各類慈善活動,打造良好社區慈善生態,開展尋找“慈善家庭”活動,宣傳推廣“慈善家庭”先進事跡,倡導家庭慈善理念,加強社區慈善發展工作研究,完善激勵表彰反饋機制,建立健全社區慈善捐贈行為、志愿服務行為的記錄制度和反饋制度,推動社區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

助力共同富裕是慈善事業的初心使命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在會上表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助力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初心使命,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中,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慈善事業。

“一是堅定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政治方向;二是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要和群眾實際需求;三是堅持弘揚慈善精神;四是堅持健全法治體系;五是堅持發揮理論研究先導作用。”宮蒲光表示。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認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必須要走出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關鍵在于找到支撐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理論理念,并在理論理念的指導下形塑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政策體系。

“只有在深入國情的政策體系的規范和牽引下,才有可能發展慈善事業。”鄭功成強調,重點要做到兩個尊重:一是要尊重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要尊重中國發展的國情。要在兩個尊重的基礎上走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之路。

座談會上,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慈善分會顧問徐永光,愛德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慈善分會顧問丘仲輝,中國老齡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等11位嘉賓于現場或線上進行了座談交流。

座談會還進行了社區慈善發展報告發布。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慈善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謝瓊,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章高榮、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書記張朝暉分別作了《中國社區慈善發展報告》、《廣州社區慈善發展報告》和《社區志愿服務發展報告》的發布。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蘇贊 莫偉濃 通訊員 廖培金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