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廣州市道德模范桑嶺:勇闖“暴風眼”的ICU戰士

2021-12-29 19:52:00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自2004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奮戰在呼吸內科及重癥醫學科臨床一線,年僅39歲的桑嶺已是身經百戰的ICU戰士。甲流、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這些年來,抗擊重大呼吸系統疾病的戰場上都有他的身影。日前,這位首批國家衛健委抗擊新冠肺炎專家支援隊隊員、勇闖“暴風眼”的ICU戰士榮膺第八屆廣州市道德模范。

最重癥病區,他的戰場

2020年1月23日上午,剛查完房的桑嶺接到緊急電話,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要求他晚上務必趕到武漢,參與首批國家衛健委抗擊新冠肺炎專家支援隊在金銀潭醫院重癥監護病房(ICU)的救治工作。作為國家隊專家到國內疫情最初的“暴風眼”,即武漢最大的專科傳染病醫院,也是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參與一線救治,容不得多想,桑嶺當即搶了張火車票,只身出發,成為最早在武漢參與救治的廣東醫生。

翌日一早,桑嶺到金銀潭醫院ICU病房里交接工作,此前先到武漢支援的中央指導組專家邱海波、童朝暉,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杜斌等國內知名大夫向他們介紹了接管病房的情況:醫院第七層是收治病情最重病人的病區,16張病床,這里就是桑嶺的戰場!

還沒開戰,桑嶺就面臨兵力不足的情況。按正常ICU建設標準,病房里醫患配比應該是1:1,但這里配比是0.5:1,意味著患者可能得不到周全細致的照護,最壞的結果就是影響搶救成功率。醫療設備也捉襟見肘。早期為節省防護服和頭套,每班醫護人員工作的時間都要拉長。

更艱難的是,患者用以維持生命的呼吸機嚴重不足,醫院基建方面比較薄弱,隨時可能會斷電斷氧。醫護人員需要搬氧氣瓶給患者供氧,氧氣瓶比人還高還重,16張床就意味著一次要16個,每張床平均1~3小時就要換一個。病房里,病床警報設備不停地響起,病房外在不斷加床,常常是患者還沒轉出去,下一個病人就在門口搶救著等床位……他們咬牙挺了下來。

助9例患者拔管、30例危重癥患者轉出ICU

2020年1月26日,桑嶺團隊在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兩件了不起的事:成功為一名病危患者上了人工膜肺(ECMO),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了;為另一名患者完成了拔除氣管插管的操作,這也是金銀潭醫院第一例成功拔管的患者。

搶救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手段很多,但排第一位的是氣管插管。在桑嶺看來,每一次拔管都應該當成是第一次,因為對患者來說永遠都是第一次,不允許失敗。然而,在操作過程中,醫生的頭部離病人距離最近,暴露的風險也最高。醫生穿著厚重的隔離服,戴著正壓頭盔,動作不如平時、視野也會模糊,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桑嶺說,“最強大的武器就是病人的免疫力,ICU醫生能做的就是幫助這些危重病人維持生命,恢復他自身的免疫力,并控制繼發感染。”他認為,像平時一樣從容應對才能更好地挽救生命,這是他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成為團隊恪守的原則。

在武漢最艱難的時刻,桑嶺帶領的團隊共診治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近70例,其中9例患者成功拔管,約30例危重癥患者轉出ICU。他本人親自參與轉運最危重的患者3例,更操作了不計其數的氣管插管、俯臥位通氣和氣管鏡診療,被國家衛健委評選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鐘南山點名表揚,與英雄城市共進退

在武漢期間,桑嶺白天在病房搶救病人、查看患者情況,晚上回到房間及時總結臨床救治經驗,與鐘南山院士團隊保持密切溝通。

當時,國家衛健委陸續出了多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指南。但對于具體的治療操作,尤其是重癥救治,不少醫生仍有疑惑。“形成規范統一的流程,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救治率。”桑嶺參與編寫了新冠肺炎相關專家共識三部,讓全國一線的醫務人員有了詳細的操作流程指引。

在廣州市第46場新聞通氣會上,有記者問鐘南山院士如何評價疫情防控中年輕醫護人員的表現,鐘南山院士點名表揚了兩位年輕醫生,其中一位就是桑嶺。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他逆行抵達;2020年4月8日,武漢“重啟”,他抗疫歸來。他與這座英雄的城市共進退。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 通訊員穗文明)

關鍵詞: 桑嶺 患者 武漢 ICU 醫院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