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數字化”| 搶占制高點,邁向全面數字化轉型

2021-12-28 10:39:58    來源:大洋網    

“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

廣州的智能裝配車間里,工業機器人精準地進行裝配;市民的手機上,數字政府讓數據多跑腿、市民少跑路……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的蓬勃活力不斷釋放。廣州發展數字經濟,搶抓機遇、奮力向前。廣州市黨代會提出推動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著力夯實面向未來的數字底座,構建數產融合的數字經濟,打造融合普惠的數字社會,建設精準高效的數字政府,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和國際一流智慧城市。

做大超高清和新型顯示、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軟件和信創、5G和衛星通信、信息安全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商業、文旅、出行等民生服務數字化新模式,建設精準高效的數字政府,創建全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示范區……面向未來,廣州正在擁抱數字時代,啟動數字經濟新引擎。

現場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建設國際一流智慧城市

“黨代會報告提出構建數產融合的數字經濟,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位于海珠區。”市黨代表、海珠區投資促進局局長楊曉說,今年前三季度廣州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產值是3309億元,同比增長16.3%。海珠區這方面的數據更加亮眼,海珠區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1~11月產值是521億元,同比增長23.9%。區內數字經濟龍頭企業騰訊、字節跳動廣東、阿里巴巴華南的數據也十分亮眼,均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呈現出產業集聚欣欣向榮的生態。

楊曉指出,在數字經濟應用方面,不久前舉辦的第130屆廣交會上,數字經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線上直播4.3萬場次,線下展覽40萬平方米,打造了自疫情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線上加線下融合展會,受到國際上的高度關注和好評。“廣州首創的健康碼‘黃碼’制度,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這也是用大數據云計算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打造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

楊曉建議在適合的傳統產業中更多地應用數字化手段,如在鄉村振興方面,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縮小城鄉差距,建設國際一流智慧城市,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市黨代表、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黨支部書記魏小妹是一名“新廣州人”。“通過黨代會報告,我深刻領會到廣州建設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的任務目標,而且廣州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在報告中也多次被點到。我覺得琶洲試驗區的產業定位能讓數字產業具有規模效應,在琶洲有眾多相關產業的技術服務核心企業,廣州良好的營商環境更有利于產業融合創新、企業交流合作。而且,琶洲還有港澳碼頭等重要交通樞紐,數字產業的未來空間更大,影響力也更大。”魏小妹希望廣州能繼續提升、完善試驗區的配套服務和政策體系,為企業扎根長期發展和高水平人才引進提供便利和支持。

建議:組建數字經濟產業“鐵軍”

“廣州數字經濟產業基礎雄厚。”市黨代表、廣州無線電集團總經理黃躍珍認為,從曾經的“五山科技街”起步,到廣州成為國家軟件產業基地,目前,廣州已有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高塘軟件園、廣州科學城等數字經濟載體,數字經濟已具備較強實力。

面向未來,黃躍珍認為數字經濟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因為數字經濟面向千行百業,同時不受地域限制。因此,要把工作做精做細,落細落實,尤其是將軟件信創、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不同的與數字經濟相關的細分產業統合起來。“數據是一種要素資源,像是耕種一樣,不可能今天種下明天收割,還需要一段時間不斷培育、穩扎穩打。”

他建議,廣州要成立更高規格的數字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從統一計算平臺到統一數據平臺,改變過去不同部門各自報計劃、各自建設的情況。他舉例,數字化轉型平臺有三要素:一是優化流程,二是提高綜合競爭力,三是削減成本,規劃好數字化轉型平臺,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的能力,因此要進行更高規格的設計規劃。

此外,建議通過出臺更高水平的政策,創新廣州體制機制,鼓勵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打破一“區”一“局”的限制。組建一支集合全市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力量的數字經濟產業“鐵軍”。在這個過程中,無線電集團也將繼續擔當作為,特別是發揮好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功能,爭取國家層面和國際資源,做強、做優、做大,既為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也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基層黨代表期盼:

以智慧社區建設快速響應群眾需求

市黨代會提出,要全面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市黨代表、海珠區濱江街道江灣社區黨委書記畢彥琪表示,在社區治理中有著強烈的數字化需求。“我們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大概只有六七位,但社區管理范圍內接近2000戶,接近1萬人,就那么幾個人要服務這么多的群眾,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大難題。”

畢彥琪舉例,“一棟樓宇里面有哪些重點需要服務的對象,里面有多少消防設施,有多少消防設施損壞?這些都要摸查清楚,工作量不小。”如果都可以用系統數據化的話,把所有的資料錄入進去,“我們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帶著這個系統上門,發現問題及時在里面錄入,同時可以馬上轉到相關部門,比如自來水、供電、燃氣,甚至有線電視。”將相應的問題通過平臺及時連通各個部門去分憂解決,對社區工作來說非常重要。畢彥琪認為,“如果遇到有困難的群眾,例如這幾天天氣冷,可以把訴求通過數字平臺及時下達到社區,我們就可以及時回應群眾訴求。”

“市委提出要推動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我覺得太契合基層的實際需要。當前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繁重,今后五年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將為基層實現破題,改變傳統治理模式,將信息化技術手段運用到基層,讓工作更高效,讓群眾少跑路,同時為基層減負。”市黨代表、荔灣區逢源街道黨工委書記羅翠婷說,當前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發展迅猛,而傳統的社區治理模式亟待改善。如果數字化手段可以更好為社區所用,將極大為社區賦能,建立起統籌黨建引領、綜合治理、指揮研判、公共服務、接訴即辦、便民服務、社區文化活動等功能的統一應用平臺,徹底擺脫數據重復填報、多頭系統無法融合等困境。促進實現社區治理的精細化、品質化,為群眾提供更加多元、精準的公共服務。

市黨代表、南沙區珠江街泰安社區黨總支書記周毅丹也有相似的感受。“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堅持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推動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作為一個社區書記,她尤為關注其中的“加快智慧社區、智慧園區建設,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周毅丹認為,提升社區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將有效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連線

夯實面向未來的數字底座

CIM平臺

CIM平臺成“三維數字底座” 未來城市更加“聰明”

廣州市住房城鄉建設行業監測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洋

數字技術的發展對城市建設和城市治理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廣州也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的建設,交出了一份超大城市在數字化治理發展上的答卷。

近年來,CIM基礎平臺在城市建設和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早在2019年6月,廣州作為住建部的首批試點城市,開始著手CIM基礎平臺建設。到2020年12月,廣州CIM基礎平臺基本建成,為廣州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表達和管理提供了三維數字底座。目前,廣州CIM基礎平臺已匯集了全市域7434平方公里三維地形地貌和城市建筑白模,重點區域700平方公里的三維精細模型以及502個BIM單體模型,形成“一張三維底圖”,并開展了多項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應用探索,實現了與部級平臺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水平進一步提升,為“新城建”工作夯實了基礎。

此外,廣州CIM基礎平臺還為“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的建設提供三維數字底座,推動政務服務和城市管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通過“一網統管、全城統管”,建設感知智能、認知智能、決策智能的城市發展新內核。

而在未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技術,對城市決策、治理、服務的影響也將不斷加深,我們將依托廣州CIM基礎平臺,聚焦重點領域和區域,積極推進城市內澇治理、車城網、城市安全管理等應用,助力大灣區雙循環,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拓展場景、智慧提升、產業發展、促進經濟”新城建工作格局,讓未來城市更加“聰明”。

網絡安全

建設智慧城市,網絡安全需要提前布局

中科院軟件所研究員、廣州軟件應用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袁峰

廣州提出建設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和國際一流智慧城市。“國際一流智慧城市”的標準是什么,我認為關鍵時候的應急處理將是考驗城市智慧水平高低的最好契機。能經受住應急實戰考驗的智慧城市,功夫還是在于平時。廣州很早就開始建設數據中心,并且較早地打通了各級政府之間的數據通道。廣州有著非常優質的智慧城市框架,這是其他城市所沒有的優勢。智慧城市在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方面早已發揮很大作用,鮮活的數據和系統已經可以做到“平戰結合”。比如廣州已經建成超過兩萬個最小應急單元,我們為此開發的“立碼報”系統每天有近20萬人在日常使用,這套機制形成城市應急安防力量,能夠充分調動社會基層力量,不斷織密城市安全“守護網”。

目前廣州將夯實面向未來的數字底座,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廣州軟件應用技術研究院在探索智慧燈桿方面有長時間的探索。我們認為,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有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等整體協同。比如數字基礎設施如何做到全局統籌,實現更大范圍的應用共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帶動背后的產業鏈的完善和升級?廣州都需要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隨著智慧城市的應用越來越深入,網絡安全問題也會越來越凸顯。廣州要在底層的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提前布局,首先實現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自主可控,進而實現安全保障的自主可控,最后實現設施與應用的自主可控。

構建數產融合的數字經濟

廣州特色

探索具有廣州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

廣東省數字廣東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李鷹

廣州提出建設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下,我們看到廣州已經沉淀了諸多優勢。首先廣州是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中國互聯網國際出口的節點城市,未來國際數字信息樞紐也將成為廣州新發展階段的“超級門戶”。其次,廣州智力資本雄厚,且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條件,將為數字經濟提供知識體系支撐。最后,廣州產業結構完整、體量大,尤其占GDP比重超過七成的第三產業將為數字經濟提供良好的基礎。

未來廣州可以依托強大的產業基礎,在智慧交通、智慧工廠、智慧城市等領域進行深入拓展。科技部明確支持廣州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廣州尤其要抓住機遇,聚焦醫療健康、高端制造、汽車交通等重點領域加強技術集成和融合應用,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目前數字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瓶頸和約束。未來廣州要立足自身的產業稟賦,走出具有廣州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道路。首先是要高站位謀劃數字經濟發展,探明數字經濟發展的創新機制,明確數字經濟管理部門的職責,統籌形成合力共促數字經濟發展。其次是要適應數字經濟涉及行業范圍廣的現實需求,高標準健全數字經濟配套機制體制,全面打通數據流,充分釋放數據價值,在人才引進、財稅金融、市場準入、業態監管等方面打造與數字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機制。最后是加大對數字經濟的投入力度,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載體,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搭建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打造融合普惠的數字社會

服務民生

讓數字技術打通服務民生“最后一公里”

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駱建云

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市民的智慧社區生活中。這些年來,我們積極探索老舊小區多途徑智慧化更新改造,聚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著力推進智慧社區改造和建設來補齊老舊小區存在的短板。就廣州而言,很多老舊小區都缺乏物業服務,而為老舊小區加入物業服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的智慧社區,不但節省了小區運營的人力成本,還實現了運營、服務的精準、有效、可持續。

例如在越秀區舊南海縣智慧社區,我們通過建設智慧設施,搭建基于CIM的智慧平臺,將“傳統社區”與“數字世界”深度融合,在一個平臺上集成映射,納管整個社區的人、事、物,提供VR全景視角、社區多維觀測和全量數據分析。廣泛布設消防占道、垃圾堆放、高空拋物、人臉識別等多種AI算法和高清攝像頭,安裝近百個智能煙感探測器,向高齡、獨居老人發放智能手環,讓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醫養等場景有效落地,打造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智慧宜居社區,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在我看來,在智慧社區建設,需要更科學的研判,應該對癥下藥,量體裁衣,聚焦社區急需解決的短板,而不是一股腦地把所有技術都用上。目前,智慧社區還處在初始起步階段,投資大,周期長,但是隨著技術推廣、科技進步,智慧社區的建設成本必將不斷降低,數字技術將飛入尋常百姓家。

建設精準高效的數字政府

數字政府

用好數字政府建設“新鑰匙”

海珠區政協副主席、海珠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 黃津

市委將“數字化”發展提到了發展的新高度,更加堅定了我們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決心和探索的勇氣。

海珠區近年來不斷聚焦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打造了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府運行“一網協同”、數字資源“一網融合”、城市治理“一網統管”的數字政府“海珠模式”。以建設精準高效的數字政府為目標,我們積極探索數字政府建設在城市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以廣州塔景區為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于近期上線了廣州塔景區智能化管理平臺,運用AI智能、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整合各領域要素數據聯動融合,切實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其中,我們通過打造高精度數字孿生底座,再造了一個廣州塔景區數字孿生城市,大到地標建筑物,如廣州塔、媒體港、海心橋等,小到城市設施部件,如井蓋、消火栓、燈桿等,進行全面1:1的3D數字還原,通過沉浸式漫游巡查場景及真實可觀的虛擬交互體驗,增強城市治理靈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處置能力。今后,這一技術可以應用到城市智能化管理的更多領域。

智能化讓城市更美好,也是我們期待的方向。以廣州塔景區為試點,我們把智能化作為建設的重點,建立了智能算法中臺,構建景區治理的智能引擎,以“智慧”賦能治理,使景區運行管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監測、智能預警的轉變。同時,建立平戰聯動新機制,圍繞“事件發生在哪里、最近資源在哪里、誰可以最快到達處置”的高效管治能力要求,做到運行一屏感知,指令一鍵觸達,建立景區事件及時發現、快速反應、迅速處理的長效管理體系。

從試點探索出的這一系列經驗,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看到治理模式的重塑,看到現代化城市治理的美好前景。下一步,海珠區政務數據局將以此為起點,進一步豐富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場景,通過城市新基建,借助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對城市生命體征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全域實時認知,全量數據融合,全局協同共治,使城市具備更強感知力,更強協同力,更有洞察力和更富創造力,讓城市運行更聰明、更智慧。

掃碼觀看代表訪談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靖文、龍錕、賈政、申卉、徐雯雯、方晴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杰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