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看著原本破舊且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子變得明亮、整潔、舒適,江伯既開心又感動,眼眶不禁濕潤,他說:“50多年來,我一直過著的是沒有廁所的日子,房子昏暗、潮濕,現在社區黨員和熱心人士又出錢又出力幫忙修建了洗手間,讓我有生之年用上坐廁,家中環境明亮、舒適,我覺得特別幸福,真的很感激黨和政府及熱心人士對我的關心和幫助。”
江伯是南村社區的低保對象,今年53歲,視力四級殘疾,無配偶子女,獨居在大哥老舊昏暗的房子,未改造前,江伯房子的墻壁是沙土糊成的、經常掉灰,家里沒有熱水洗澡,也沒有廁所,由于自身殘疾沒有收入,一直沒能對房子進行改造,生活質量得不到提高,他一直以來的心愿是進行一次居家微改造,讓自己晚年有個舒適安樂窩。
在社區黨員、南村東片社工站社工的一次走訪中,社工站了解到江伯的困難,主動通過番禺區“禺愿行動”打造的小程序“慈善番禺”上上線江伯的微心愿,星河灣社區黨員積極認領。6月13日,施工方和認領黨員代表、社工到江伯家進行入戶查看,施工方核算出改造資金共計26114.9元。星河灣社區黨員積極響應“我為群眾辦實事”號召,很快就籌集到17600元,但離目標金額還有一定差距。得知這一消息,興南社區的黨員也欣然加入,又籌集了2400元。施工方負責人也是一名黨員,被社區黨員們的熱情所感染,決定剩下的資金缺口由施工方兜底,爭取早日解決江伯的困難。星河灣東區和興南社區黨員、社工和施工方齊心協力、克服困難,為江伯修補墻面、翻新屋頂、修建洗手間、安裝風扇和熱水器。歷時33天,微改造項目完工,江伯的居家環境煥然一新,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番禺區,江伯的案例不是個例。近年來,番禺區以黨建為引領,以社工人才和志愿者為核心,以社會組織為服務載體,以社區服務項目化為服務模式,廣泛吸納多元化社會資源,形成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企業、社區基金“五社聯動”的工作模式,激發廣大黨員、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動力和活力,推動解決基層治理中的難點熱點問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有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積極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今年以來,番禺區民政局聯動18個社工服務站,鏈接社區慈善資金230.76萬元,為489名困難群眾實現擁有電飯煲、拐杖、收音機、助行器等微心愿,并為149戶低保、特困、失獨等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用一樁樁實事有效增強困難群體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番宣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