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賦能企業 創新成果振興鄉村

2021-12-27 08:55:32    來源:大洋網    

農村科技特派員在田間做草地貪夜蛾高效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推廣。(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著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持創新第一動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圈,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路上,廣州有兩支“特派員”隊伍,一支深入到企業一線,一支奔走在田間地頭,譜寫出科技金融賦能企業和創新支撐鄉村振興新篇章。

第一支隊伍是“科技金融特派員”。超過90%的科技企業“夭折”于初創期,如何解決它們的“融資難”?這支隊伍專注打通科技企業與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讓“金融血液”奔涌在科技產業的毛細血管中。

另一支“特派員”隊伍——農村科技特派員則深入廣大鄉村,帶去項目、帶上資金、帶來成果,解決農民、農戶、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技術難題,讓創新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

科技金融特派員

發掘企業的價值點,幫助初創型企業精準定位

去年開始,廣州穗甬原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陳旨熙多了一個身份:科技金融特派員。在他看來,這個新職務有時像“守門員”——為孵化器等把關入駐項目;有時像“尋寶人”——在眾多項目中“淘”出最有潛力的一批;有時還像“醫生”——深入一線為企業“把脈問診”。“這三個角色,剛好串聯了整個創新創業生態,為初創企業聯通上金融資源。”

“科技金融工作站、科技金融特派員試點工作是市科技局謀劃的一項重要創新性工作。”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8月起,廣州從一批優秀銀行機構和股權投資機構中遴選出科技金融特派員,同時征集一批孵化器、眾創空間,擇優遴選出科技金融工作站,通過科技金融工作站與科技金融特派員的聯動,打通科技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廣州還首創了“3分鐘雙向路演精準匹配”模式,讓最合適的科技金融特派員到最想去的科技金融工作站去。

如何“把脈問診”?300多場“科技金融特派員園區行”活動,確保了特派員下沉到第一線。在一次活動中,陳旨熙對接到一家為數字營銷服務公司。該公司業務分布在流量投放、廣告投放、私域營銷多條“賽道”上,百舸爭流,如何定向?憑借對該領域的長期觀察,陳旨熙幫助企業梳理出最突出優勢:“人無我有”的私域流量和營銷能力。“我們就是要重新發掘企業的價值點,幫助初創型企業精準定位。”

如何“牽線搭橋”?根據科技金融賦能孵化育成體系的“1+1”模式,特派員既有來自股權投資機構的,也有銀行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一同推動所在機構為企業提供融資。

農村科技特派員

真正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廣州白云帽峰山腳下,藏著全國香水檸檬連片種植面積最大的生產基地。超過1000畝的香水檸檬樹散發著獨有的清香,湊近細看,過去因薊馬防治不及時導致的“花皮果”“白皮果”缺陷不復存在。“‘顏值’提升,市場需求大,收購價比去年翻了兩番,農戶收入大幅提升。”沙田檸檬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馮冠杰說,這是去年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副研究員宋曉兵帶來的成果。

過去,果農一直使用殺菌劑防治,防效甚微。宋曉兵帶領的植保團隊走進果林,對檸檬病原菌進行分離鑒定,最終確定了病因。藍板誘殺薊馬、地布覆蓋防止產卵、花期早期藥劑防治……一套看似不起眼卻有效的薊馬綠色防控方案,成功解決了農戶的煩惱。

11月9日,2021年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啟動儀式和農業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會在穗舉行,廣州組織發動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奔赴基層一線。

馮冠杰來到活動上,成功與另一位農村科技特派員、暨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王超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對方是檸檬精油、檸檬食品等農產品加工制造技術專家。借助農村科技特派員這一機制,香水檸檬有望迎來第二次“變身”——從90%供茶飲店,到開拓高價值精加工產品,把第一產業往第二產業推進。

實際上,此次成功對接并非偶然。會前,廣州征集到205項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需求和116項農村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成果。“農戶出題,特派員揭榜”的精準對接模式擺脫了脫離基層科技服務需求的“拉郎配”,真正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構建開放型創新生態

充分激發金融、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

一支金融科技特派員,一支農村科技特派員,都是廣州撬動市場、社會力量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縮影。科創從來都不是踽踽獨行,廣州持續構建開放型創新生態,充分激發金融、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形成“滿盤皆活”的生動局面。

體制機制上,核心是“放”。廣州在全國率先實施科研經費使用“負面清單”管理,實現為科技人員放權松綁,實施“揭榜掛帥”“包干制”等創新機制。

人才政策上,關鍵是“聚”。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引進徐濤、趙宇亮院士等一批頂尖科學家及其團隊,在穗工作的兩院院士達120名,頒發人才綠卡超過1萬張。

生態營造上,重點是“活”,用金融活水澆灌科創“雨林”。廣州創新實施“以賽代評”“以投代評”,圍繞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項目等,以財政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投早”“投小”。

政府財政 “豁出去”,金融機構也在 “加油干”。2015年11月,廣州市首期出資4億元,設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

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加速向未來前行……

廣州科創成績單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穗深港創新集群”連續兩年(2020年、2021年)排名全球第2位;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從2018年第25位躍升至2021年第14位,國內城市排名從2015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4位;

獲科技部支持建設廣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打造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兩大國家級平臺掛牌運行;

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兩個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

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22項,占全省61%,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榮獲全國唯一創新團隊獎;

可燃冰試采、天河二號超算應用兩項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科技十大進展;

推出全球首款31英寸噴墨打印可卷繞柔性樣機、全球首款載人級自動駕駛飛行器;

2020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256億元,躍居全國第二。

支撐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1.2萬家,居全國第四;

獨角獸企業數量達16家,較去年增加3家;

百億、十億、億級以上高企數量分別達20家、256家、1723家。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圈

在穗工作的兩院院士超過120名,頒發人才綠卡超過1萬張;

出臺實施《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構建“1+5+N”科技創新法規政策體系;

全國率先實施科研經費使用“負面清單”管理,創新實施“以賽代評”“以投代評”項目形成機制;

打造大灣區科學論壇、海交會、創交會、小蠻腰科技大會等引才引智引技平臺;

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撬動銀行為企業放貸超430億元。

筑起科技抗疫堡壘

鐘南山等團隊首次在全球范圍內精確描繪了Delta變異株傳播的完整傳播鏈;

達安基因核酸檢測試劑盒生產量居全國第一;

金域醫學核酸累計檢測量居全球首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