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日前,記者從廣州市民政了解到,在荔灣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及上級業務指導部門的指導下,荔灣區民政局正通過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探索“元治理”與“協治理”“智治理”與“善治理”“精治理”與“微治理”互動相融的基層治理模式,深化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加裝電梯和微改造被市民點贊
相關負責人透露,2017年8月至今荔灣區舊樓宇加裝電梯共1087臺,其中已投入使用889臺,已取得規劃許可證在建198臺。
在此過程中,荔灣區對舊樓宇加裝電梯開通綠色通道,優先受理、優先辦理、優先審批,對群眾關切的疑難問題和安全問題及時解答、細致答復、專業解決,打消居民顧慮,提升裝梯效率;上線“電梯托管管家”,推進市場化保障路子,推出“專業人才管理專業事”理念,由居民自由選擇“物業管理+維保”“電梯物業+維保”“托管管家包維保”三種托管方式,把無人管、管不好的尷尬化解為有人管、專業管的優選項。
發揮社區達人的專業和特長,服務社群
而在社區內,荔灣多個街道社區更是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城市更新工作為抓手,依托暖心惠民“黨旗紅”攻堅行動,鼓勵指導各街道社區打造獨具特色的鄰里花園,如逢源街道發動轄內企業單位、黨建共建單位、退役軍人、志愿者等力量認領綠地、養護花木、彩繪電箱,昌華街道、金花街道、南源街道等采用彩色墻繪、浮雕墻、歷史景點原地改造等方式將歷史文化底蘊融入鄰里花園風貌設計,西村街道將“鄰里花園”和“便民停車場”有機融合等,巧解老城區綠化景觀、配套設施不足等難題,實現“繡花樓中再繡花,老區再現新活力”,增強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除此以外,荔灣區以“保留”為核心開展老舊社區微改造,通過修繕傳統建筑、完善公建配套、引入傳統手工業和文化類產業等方式最大程度留下老城特色,以融合醒獅、龍舟、雞公欖等嶺南特色文化元素和西關人文傳說的手繪壁畫點綴古墻古建筑,以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融入五湖四海的風土人情,傳統與現代碰撞,歷史文化沉淀與新型商業經濟交融,快生活與慢節奏交織,保護廣府歷史文脈,激活西關老舊城區,打造特色風景線,讓城區留下記憶,讓居民記住鄉愁。
老荔灣社區治理出現微變化
如今,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再加碼。荔灣正著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隊伍,分層分類對社區“兩委”成員、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和新入職人員進行脫產培訓,分級分類加強專業能力、應急處理、社區治理等專業知識、技能鍛煉和先進理念,全面提升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社區治理能力。
在此基礎上,荔灣區引入現代化管理系統,融合OSM現場管理系統工作先進理念,推進社區居委會規范化建設,對社區現場各種資源進行分層分類、合理配置、優化組合、精準定位,梳理規范社區履職事項、崗位職責和業務辦理流程,打造“一人在崗、事項通辦”的“全崗通”管理模式,實現社區工作“減負增效、提速提質”。
結合有序“治理場景”、多元“平臺場景”、溫馨“家園場景”、精細“社區場景”四重場景建設,充分發揮轄內共建單位、商戶商鋪、社會工作者、居民專家、黨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主觀能動性,對標事關群眾利益的難點堵點問題,運用“S(Search,查找安全風險)-I(Intervention,建立安全管理干預體系)-T(Training,培育安全大使)-E(Evaluation,定期評估工作成效)”安全環理念守好社區安全防線,依托翻新設計上墻西關民俗彩繪塑造最美“網紅打卡點”,切實解決事關群眾利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居民送上錦旗,點贊為民解憂
荔灣區面向2個街道14個社區開展廣“社區隨約服務網上驛站”平臺試點,建立社區網上服務平臺“1+10+X”模式,即1個隨約服務網上驛站、10大板塊(黨務居務公開、社工服務、志愿者服務、公益慈善、政策與辦事指南、養老服務、醫療服務、社區議事廳、社區小廣播、企業服務)、X個社工、養老、醫療衛生等服務機構,實現居民“指尖點點”,即可足不出戶享受社區服務,面向11個街道109個社區進一步推廣“疫苗接種預約”“密接人員篩查”“進出重點場所人員摸查”等疫情防控服務功能,創新開展核酸檢測現場直播,提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效率,貼心又高效的便民服務獲得群眾頻頻點贊。截至11月,荔灣區累計注冊用戶已突破11萬人,位居廣州市首位;“密接人員篩查”和“進出重點場所人員摸查”板塊填報數合計7079人,閱讀量達14663人次,開展核酸檢測現場直播5次。
此外,為增強社區工作者堅守崗位的信心,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和職業榮譽感,為推動社區治理出新出彩提供堅強組織保證,荔灣正著手進一步完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職業薪酬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美好的社區是由多方共建。目前,荔灣正探索推進社區黨員、社會組織、志愿組織、社工機構、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等社區多方力量橫向聯動、“街黨工委負責人—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網格黨支部負責人(網格員)—樓棟黨小組長(樓組長)—居民戶代表—全體居民”垂直組織架構縱向層層落實的社區組織動員體系建設,凸顯社區黨組織引領社區治理、發動多元主體參與的領導核心作用,形成“多位一體、聯動機制、一觸即發”的工作模式,加強全區131個社區黨委、34個社區黨總支、26個社區黨支部建設,高效高質完成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選出新一屆社區“兩委”成員1487名,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達100%,配齊建強社區領導班子,充分發揮社區黨員骨干在社區治理工作的“風向標”作用,以“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強大效能。
在此基礎上,荔灣持續完善社區協商議事制度,通過居委會帶動、業委會發動、樓組長聯動的方式,搭建“社區、網格、樓宇”三級議事平臺,匯集民情民意民智,由下而上解決社區居民操心事煩心事憂心事。
目前,荔灣區社區居民協商議事機構已實現全覆蓋,截至11月形成決議2648件,執行落實決議2528件,執行率達95.47%。設置“街坊客廳”,歡迎社區居民“閑時請來喝喝茶、聊聊天”,共商社區各項事宜,以面對面交流代替傳統調查方式,以親民化傾聽民意代替冷硬化行政作風,促進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居民零距離接觸。借助“隨約服務網上驛站”平臺,通過落實“一戶一代表”入駐“社區動員網絡”(網上家園)措施,引導社區居民通過“網上家園”樓棟群進行溝通、議事、參與社區服務,促進社區協商線上線下聯動,社區參與多元、自主、有溫度。目前,“網上家園”入駐數已達4613人。
此外,荔灣積極推進社區共建共治共享中心試點建設,建立社區“三共中心”管理小組,構筑“三共”中心工作機制和保障機制,全力打造集社區黨建引領、社區居民活動、長者居家養老服務、兒童閱覽學習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場所,高效盤活社區資源,高質量做實做精社區服務。
截至11月,已開展公共服務項目、公益服務項目、黨建服務、重點服務、長者服務、青少年服務、家庭服務、特色服務、便民利民服務、文體服務共184項2588人次,備案社會組織1個,會員53人。
荔灣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牢記初心、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砥礪奮進,開拓新思路、勇闖新路子,提升社區為民服務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打造符合荔灣實際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亮點品牌,在基層社會治理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欣 通訊員:廖培金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 通訊員:廖培金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