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慈善激發活力 充滿廣州“煙火氣”

2021-12-21 12:52:59    來源:大洋網    

獨居長者居家改造計劃之新時代黨群志愿服務隊伍的志愿者對長者進行項目宣傳。

廣州的社區媽媽在自己的社區內為流動兒童開展繪本課。(資料圖)

社區,一直是廣州城市慈善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居家環境安全改造,還是困境兒童幫扶,每一個公益慈善項目、每一個投身公益慈善領域的社會愛心人士匯集的社會力量,都在帶來改變的過程當中不斷落地社區,帶動更多人從社區開始,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廣州日報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廣州市共設立社區慈善基金422個,其中在市慈善會設立的有98個,在各區慈善會設立的有324個。422個社區慈善基金共籌集善款超3000萬元。各類公益慈善項目更是在社區落地開花,有的籌集善款,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有的引入優質的公益服務,為社區群體提供支持;還有的正撬動社區街坊一同聚焦相關議題,支持彼此成長。

當社區慈善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它不僅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更多美好的可能性,同時也在構建一個更有溫度的城市氛圍。

社區慈善基金:聽見社區的聲音 街坊問題眾人幫

2020年底,廣州市慈善會長洲街社區慈善基金正式啟動,一年時間,籌集了22萬元善款。而早在2018年,廣州市洋城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就已入駐長洲街社工服務站,為社區困境群體提供服務。

長洲街社工服務站重點項目組長、基金管委會成員之一郭英華說,做社工的這些年發現部分困境群體或有迫切救助需求的人群需要更靈活、更快捷的慈善基金幫扶和救助。經過多方籌備,廣州市慈善會長洲街社區慈善基金在2020年年底正式啟動。

據悉,廣州市慈善會長洲街社區慈善基金所有善款全部用于向長洲街內困難群體提供救助。在長洲街,陳姐育有一雙可愛的女兒,一家四口原本生活幸福美滿。然而丈夫被檢查出患運動神經元疾病,失去工作能力。為了方便丈夫休養,陳姐跟隨家人從外地搬回廣州長洲島。“剛回長洲島那會兒,我非常焦慮,迫切希望自己盡快熟悉社區,盡快就業。”陳姐告訴記者。

當廣州市洋城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長洲街社工站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啟動長州街社區基金對陳姐進行幫扶,申請資金為她安排一系列就業前訓練。在社工的邀請下,陳姐參加社區義賣活動學習銷售技能,融入社區生活。社工還邀請陳姐到洋城特惠店進行就業實訓,并為其申請到了4000多元的就業補貼。經過實訓,陳姐從家庭主婦蛻變成銷售能手,順利找到了工作。

“創善·微創投”:為社區引入小微項目 回應社區痛點

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羅瑩介紹,2019年-2020年,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通過大量走訪了解社區社會組織需求后,和廣州市慈善會一起發起了“創善·微創投”廣州市社區公益微創投活動,希望通過引導和支持優質小項目或聚焦社區重點人群兜底保障,或解決社區發展和社區問題。

2020年,該基金會支持了70個項目,資金總額達到100萬元,項目覆蓋廣州11個區,惠及服務超過10萬人;2021年,支持項目調整為34個,資金總額達到130萬元,加大對每個項目的支持和培育,推動公益慈善項目在社區的持續落地。

其中,越秀區大東街,思媛社工的“智慧改造,睦鄰友愛”獨居長者居家改造計劃入圍了第二屆“創善·微創投”廣州市社區公益微創投活動,在社會多方資助和支持下,截至11月底,本年度上門探訪獨居長者247人次,居家安全評估99人次,居家安全改造18人次。周姨是越秀區大東街的一名特困長者,獨自居住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樓齡超過50年,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今年10月,思媛社工與電工師傅來到她家中進行全面的居家安全評估,幫她申請獨居長者居家改造計劃,并于一周后完成了微改造。

除了支持資金外,“創善·微創投”廣州市社區公益微創投活動還會為項目提供培訓、督導支持,助力項目提升,也因此見證了不少項目在可持續性方面實現突破。其中,思媛社工的“智慧改造,睦鄰友愛”獨居長者居家改造計劃便探索出整合社會和社區各項資源的新模式:通過“99公益日”成功募集到約18000元的改造經費;聯合企業舉辦公益漫步活動,吸引更多長者家屬、鄰里、熱心人士參與項目執行。羅瑩表示,“我們希望能支持項目自己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扎根社區,真真切切使社區有所改變。”

“小禾的家”:讓社區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公益行動者

對于許多公益慈善項目而言,撬動社區資源,形成社區互動,其實也是社區慈善的重要元素。近年來,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也一直在廣州推動社區公益慈善項目的落地。

其中,“小禾的家”通過和社區機構、教育機構、社工站、積極居民自組織等合作,盤活已有的社區空間,募集社區內外資源,發掘社區的潛力,為社區中的流動兒童打造一個更有歸屬感的安全社區環境,給予他們更多關愛和陪伴,幫助他們融入社區,獲得成長,目前已覆蓋多個社區。

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政府保障和外來幫助,其實社區本身才是解決存在于社區中的問題的最好主體,不少社區也蘊含著解決這些問題的潛力和能量。與傳統的支教不同,“小禾的家”挖掘社區的潛力,本地居民和社區媽媽不僅僅是受助者,同樣也是社區建設的行動者。

每個周末,“小禾的家”的社區媽媽們都會帶著繪本,為周邊社區的小朋友講故事,社工也在一旁配合。這些小朋友,大部分是跟著來穗務工的父母離開家鄉的流動兒童,也有不少本地人兒童。在大石街,街道社工和社區媽媽們每周都會在不同的社區開展繪本閱讀,而對于年紀稍大,接受能力更強的孩子,還會開展菜市場經濟學等與社區生活緊密結合的教育課程,讓孩子們學到知識的同時,認識自己的社區。

閱讀把原本不認識的孩子籠絡在一起,教育讓外來務工的爸爸媽媽們聚集在一起。因為講繪本故事形成的社區網絡,已經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教育之外的作用,越來越多社區居民參與到共建共治共享中,做社區的主人。大家或互幫互助再創業,解決工作問題,或互相探討入戶積分問題。在社群里,已經通過積分入戶的媽媽會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經驗分享給有需求的社區媽媽,有社區外來務工者的孩子因此順利入讀了公立小學和中學。

觀察:

社區慈善體現廣州人情味

社區是慈善參與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發揮共建共治共享作用的重要陣地,也是居民尋求慈善幫扶、參與慈善捐助、開展慈善活動、獲得慈善服務的重要場域。目前,各地方正在進行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社區慈善發展模式探索。一直致力于建設“慈善之城”的廣州市尤其重視社區慈善發展。廣州的社區慈善,也恰恰體現了廣州人獨有的人情味、煙火氣。

據今年8月發起的廣州社區慈善線上調研顯示,逾73%市民愿意向社區基金捐贈,還有不少市民表示,期待社區慈善活動內容可以更豐富,更貼合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和捐贈意向。有街坊表示,自己和一班退休街坊一直自發地為社區困難街坊義修家電,“退休后,自己的興趣愛好(研究電器)能實實在在地幫到大家,很有意義。”也有街坊寫道,自己和鄰里街坊組成了一支志愿者隊伍,一起探望社區孤寡老人,或關愛街邊露宿者,“一邊做,一邊感受到這座城市的人情味”。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社區慈善都將是廣州持續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廣州會持續推動設立以發展慈善事業為目的,以參與社區治理、支持社區服務、推動社區健康發展為主,服務于社區的慈善基金,積極為社區慈善基金提供資金、資源對接和專業支持,以社區慈善基金為資源平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加大資金籌集力度,促進社區慈善基金可持續發展。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贊、賈政、劉春林

圖/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