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月球“取土”,讓癱瘓者“邁步”,格致論道·灣區再探科學未來

2021-12-20 17:21:22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腦機接口離人類有多遠?噬菌體可以成為“細菌終結者”嗎?格致論道·灣區第15期近日通過云端和觀眾見面,本期講壇以“筑夢灣區”為主題,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5位嘉賓,分享他們在航空航天、腦機接口、古生物琥珀、噬菌體、飼養珊瑚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追夢故事。

作為2021年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3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的特邀講壇,在廣州市科技局的指導下,本場活動廣州物聯網研究院主辦,由廣州科技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追星逐月,初心不改

2020年,嫦娥五號首次在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將裝有月壤的樣品容器從上升器轉移至返回器中。為了確?!白サ米?,抱得緊,轉得穩”的既定目標,精準可靠的控制抱爪結構和轉移結構是關鍵。作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張玉花常委說,“我們要做最可靠的‘太空郵差’”。

2008年,張玉花被調任到探月工程二期。一開始,團隊只有8個人,有時需要頂著40℃的高溫在彌漫著灰塵的月壤模擬實驗室奮戰。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在沒有先例、毫無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張玉花團隊開拓創新,先后突破四大關鍵技術。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實施,實現了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的完美收官,但這對于張玉花而言并不是結束。這期間她又受命加入火星團隊,向著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一次實現 “環繞、著陸、巡視”的目標前進。

腦機接口,激發潛能

讓癱患者重新行走,和“植物人”實現交流,幫助治愈抑郁癥患者,這些醫療難點正通過腦機接口技術變為現實。腦機接口,離我們到底有多遠?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李驍健給我們帶來了最新的答案。

腦機接口技術是連接大腦和外界的一種通訊方式,可以直接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的交互。很多科幻電影里有出現過腦機接口的應用,而電影中阿麗塔中將大腦意識與電子裝置通過手術對接在一起的方式,就是目前腦機接口主要的實現方式。“腦機接口未來已來,只是還充滿挑戰?!爆F階段,將腦機接口設備植入大腦進行采集、處理和分析神經信號的任務已經實現,但要真正實現腦-機智能融合,需要更高效地、持續地獲得大腦信息,前提是讓植入腦內的傳感器長期、穩定地工作。

李驍健及團隊研發的千通道獼猴腦機接口系統,能更靈敏地捕捉到更多、更精準的大腦信號,為癲癇、失語、癱瘓等大腦神經異常導致的疾病提供可能的治療方案。這一成果為腦-機更好地融合又邁出了一步。

改造噬菌體,力克耐藥菌

在抗生素的濫用下,細菌耐藥性越發強大,甚至出現超級細菌,如何殺死超級細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馬迎飛為我們介紹了細菌的天敵——噬菌體。

噬菌體是專一感染細菌的病毒,可以將其基因組注射進細菌體內,破壞其新陳代謝,并導致其自毀直至瓦解,堪稱細菌“克星”。噬菌體無處不在,其在地球上的數量,要比整個可觀測宇宙中的星星的數量還要多。它可以維持菌群的多樣性、促進基因的交流和地球的物質循環,同時在人體腸道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噬菌體并非細菌的“完美終結者”,在臨床上應用治療細菌感染也有其局限性。目前噬菌體的多樣性極高,對于噬菌體的認知度低,而且響應速度慢,往往跟不上病情發展速度。

為進一步促進噬菌體療法在臨床上應用,馬迎飛團隊收集構建了噬菌體庫,開展了噬菌體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提高噬菌體療法應用的潛力。目前,相關研究已用于臨床治療,成效良好。在未來,馬迎飛希望通過人工合成噬菌體來安全、高效的應對耐藥菌的感染。

飛越山海,追夢珊瑚

是什么讓他放棄了學習多年的京劇,飛奔到南海開啟養珊瑚的飼養員生活?珊瑚原本的顏色其實是白色?珊瑚之間還會打架?科普博主徐一唐帶領大家潛入海底,一探究竟。

珊瑚礁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海底花園”,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四分之一的海洋魚類提供了生活的家園。但近年來,溫室效應加強下,當海水升溫,珊瑚便會白化、死亡。其實珊瑚的骨骼是白色的,它的美麗顏色來自于體內的共生海藻——蟲黃藻,珊瑚90%以上的能量都來自于蟲黃藻的光合作用。白化其實就是珊瑚主動排出了體內共生的蟲黃藻,失去了營養供應而死?!吧汉魉劳龊螅w上長滿了藻類,特別像森林剛經歷完了一場很大的火災,變成一片廢墟的那種感覺?!?/p>

徐一唐說,人類需要保護好珊瑚,除了專業保護和飼養珊瑚外,還可以通過力所能及的綠色生活方式保護環境?!拔覀儾荒苁ド汉鹘福拖裎覀儾荒苁ド忠粯??!?/p>

琥珀定格物種之謎

中生代中期為何突然大量出現被子植物?昆蟲是什么時候開始為被子植物傳粉的?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助理教授包童從美麗而神秘的琥珀出發,為我們帶來了有趣的解答。

2019年,包童從幾千枚琥珀標本中發現了一枚帶有花粉的花蚤琥珀,這讓被子植物蟲媒傳粉記錄提前至少5000萬年。

如今地球上90%以上的植物屬于被子植物,但其實被子植物是在中生代中期才開始迅速發展,這與達爾文提出的傳統演化觀點相悖。而包童的發現解釋了這一相悖的觀點,在被子植物發展的關鍵階段填補了證據空白,證明被子植物和昆蟲多樣性是相互促進的。通過對琥珀幾年的打磨、觀察,綜合分析花蚤的身體構型、口器形態、體毛特征、花粉形態,他發現琥珀中的花蚤腿部發達,利于它在花冠上跳躍;腿部及腹部長有大量的體毛,可以攜帶更多的花粉顆粒;進食的口器下顎須像一把鏟子,幫助高效采集和取食花粉。種種分析終于證明了白堊紀花蚤類甲蟲為被子植物傳粉的行為。琥珀里藏著的秘密遠不止此,許多未解之謎也等待著被人類挖掘和解答。

自2019年以來,格致論道·灣區已連續三年攜手海交會,受邀成為大會特邀講壇,以精致新穎的舞臺呈現、知名頂尖的專家講者、生動有趣的科學內容和成熟專業的網絡傳播,吸引了大批忠實的海內外受眾,成為海交會的一大特色。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王燕 通訊員雷錦萍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