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南岸好停舟,樹色波光相映浮”。廣州市海珠區被珠江四面環繞,74條河涌縱橫交錯,形成了中心城區獨特的江、涌、湖、園、林于一體的江島生態系統,被譽為“海上明珠”。
近年來,海珠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感悟真理力量、增強智慧本領,向水而為、親水而美、倚水而興,持續優化水環境質量,提升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向水而為,護“一江碧水”繞島
石榴崗河碧波蕩漾,兩岸怒放的紫荊花將清澈的河水染得粉紅,白鷺在碧水綠岸間翩躚,賞花的游客絡繹不絕,這是海珠區水環境治理成效的一處縮影。全區不斷探索治水新思路,深入推進“河長制”,聚焦管好“源頭水”,積極消除“群眾身邊的污染”,為河湖編織起一道道保護網,以優質水生態造福于民。
海珠濕地
黨旗插在治水一線。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治水工作中的核心引領作用,黨員干部帶頭在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擔當作為,171名區、街、村(居)三級河長、1602名治水網格員風雨無阻地用腳步丈量河涌,形成以流域為體系、以網格為單元的治水網絡體系。創新建立“1+18+N”河湖警長制,實現河湖長制“長牙帶電”,相關經驗獲省、市總結推廣。在海珠涌東閘打造區機關黨群服務分中心,建設治水文化互動體驗式教育基地。聘請民間河長54名,招募企業河長41名,組建18支義務護河隊,廣泛開展“青河衛士”“河小青”“民間河長巡河”等多樣志愿服務活動,營造全民治水良好氛圍。
全面建設智慧水務。完善智慧水務監測體系,常態化監測全區74條河涌,對涉斷面一級支流開展加密監測,做好水質分析研判。引入無人機巡航技術,形成地空結合、人機結合的智慧巡河模式。將海綿城市建設和水務工程有機結合,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建成區0.58平方公里。開展應對特大暴雨方案編制,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潮)水位標準,在內河涌入江口建設擋潮閘27座,打造“蓄、滯、截、排、擋”多層次立體式防洪排澇體系,構建安全韌性城區。
親水而美,添“濱水空間”惠民
沿著珠江向前,從廣州塔到華南大橋,沿途有美麗舒適的碧道、各具特色的驛站、不同季節開花的各類花木,海心橋、廣州塔、琶醍、會展公園等景觀星羅棋布……海珠把日益靚麗的珠江水岸留給市民群眾,添濱水空間為市民樂園。
挖掘濱水歷史文化。海珠依水而建,嶺南文化、工業文化、海絲文化等在此沉淀,更多彰顯文化底蘊的濱江空間正在被激活?;罨媚先A西、洪德巷、龍驤大街等歷史文化街區,加快建設海幢寺、廣州塔、海珠濕地等歷史文化地標片區,打造辨識度高、傳播力強的濱江文化品牌。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點亮沿江沿岸的一勞大舊址等紅色文化地標,建設“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等紅色教育基地,推出“沿著珠江看海珠”系列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為居民群眾提供濱江沿線“流動黨史學習課堂”。
延伸濱水綠色江岸。營造城市綠心世外桃源,通過全國首例“只征不轉”的政策,推動世界最大城央濕地——海珠濕地整體保護得以實現,持續提高生物多樣性,城央重現“魚鳥天堂”,創建市民家門口可及可享的綠色休閑區。傳承嶺南水鄉風貌,延伸47公里環島岸線,推出海珠濕地碧道、閱江路碧道、石榴崗河等一大批集觀水親水、休憩健身、傳承人文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濱水空間。海珠濕地碧道被水利部作為“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典型案例在全國宣傳。
豐富沿江樂活空間。在閱江路環島碧道建成開放“新風尚”“琶洲·新時代驛站”等6個新時代黨史宣傳“紅色驛站”,串起孫中山大元帥府等紅色景點,打造閱江路黨史漫步學習帶,創設“都市休閑+生態旅游”環島旅游新模式,盤活珠江沿岸老舊廠房建設新型城市文化空間,成功打造一批珠江沿岸網紅園區,吸引居民游客“打卡”。
倚水而興,添“綠色經濟”活力
一百多年前,無數商船跨洋過海,經珠江抵達海珠區黃埔古港,在琶洲島打開一扇世界接觸中國的大門。不久前,第130屆廣交會在琶洲閉幕,這里是中國聯通世界的窗口。
擦亮廣交會“金字招牌”。65年,130屆,廣交會從未間斷,成為全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海珠區重點建設好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助力廣交會展館成為全球最大的會展場館之一。啟用琶洲客運口岸碼頭,促進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機場群的互聯互通和深度融合發展,打響“會展之都”新品牌。扎實做好各類品牌國際會展服務保障工作,打造品質一流的城區商貿環境,目前,琶洲地區每年舉辦展會超200場次,占全市90%以上。
閱江路碧道
打造數字經濟示范區。沿著閱江路碧道向前,一路綠意盎然,抬頭望去,琶洲試驗區建設熱火朝天,一幅現代數字經濟與綠色生態交織的畫卷在海珠展開,一幢幢大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目前,琶洲實驗室在人工智能數理基礎、核心算法、智慧醫療等領域布局56項重點研究項目,52個優質數字經濟應用場景落地推廣。
建設世界濱水城市客廳。以廣州塔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抓手,用足繡花功夫精雕細琢廣州塔、琶洲等重點片區管理,建成一批“席地可坐”、特色鮮明的城市管理高品質樣板街區。打造“廣州塔—琶洲片區”世界級地標性綜合商圈,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更多國際化的洋貨潮貨。突出世界級城央濕地生態優勢,做“優”生態經濟,發展藝術體驗、康養休閑、水上觀光等新業態、新場景,打造多彩繁榮的創新江岸、廣州國際形象的展示窗口。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趙雪峰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