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無人駕駛環衛車、AI識別垃圾分類讓城市管理更“聰明”

2021-12-14 14:08:39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日前,廣州市白云區城管部門牽頭發布《廣州市白云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十四五”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白云區城市管理的發展思路、目標及主要任務。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性治理當前環衛設施保障能力不足、生活垃圾運轉壓力大等重點難點問題,構建符合超大城市發展的現代化環境衛生管理體系,未來五年,白云區環衛保潔和垃圾分類將有一系列新動作。

設施更智能,方式更新穎

加強垃圾分類信息化建設。通過AI自動識別、視頻監控、大數據處理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和智能化設備,實現了對居民分類投放與投放點保潔管養的全區域、全范圍、全時段監管督導與信息智能化覆蓋,實現分類投放規范與準確率均超95%的預期目標。同時,加強“云村碼”監督小程序、“白云Fun”志愿者小程序、動態排名督導系統、廚余垃圾處理點監管系統等垃圾分類工作智能信息平臺建設,相關數據對接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動態督導處理垃圾分類投放問題,實現整改完成率98%的預期目標。

創新壓縮站智能化管理。構建垃圾壓縮站智能系統,內容涵蓋基本信息、視頻監控、環境監測、稱重管理、統計報表、預警管理等六個方面,實現對64個壓縮站的視頻監管全覆蓋的預期目標。重點強化臺賬信息,垃圾收運量,以及垃圾箱收運次數統計等功能,輔助管理部門進行環衛設施全方位的管理工作,明晰壓縮站等設施所屬區域、投入時間、占地面積、投入成本、處理能力、設施狀態、服務覆蓋率等。并結合GIS地圖和視頻監控,一目了然的掌握所有環衛垃圾壓縮站情況。利用RFID卡及視頻抓拍,了解車輛進出壓縮站的詳細情況和收運情況。

推廣應用新型環衛車輛。小型掃地車、灑水車、沖洗車、新能源環衛車輛,完善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2025年達到市政道路機械化清掃率95%的預期指標;試點使用無人駕駛環衛車、環衛機器人等新型作業設備,推動5G、人工智能與環衛作業深度融合。

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大中型轉運站1座,促進垃圾轉運向規模化轉型升級;建設環衛停車場1座,補齊環衛停車場不足短板;繼續推進小型轉運站、收集房、工具房及環衛驛站的建設和升級改造,全面推行“小設施,大師做”,進行高品質規劃設計,彰顯嶺南風格、廣州特色。

管理更深入,分類更細致

引領垃圾分類潮流,深入開展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一方面分區域開展不同垃圾分類模式。居住小區鞏固“12步工作法”成果;城中村全面推行“棟長制+”模式;農村繼續推行“定時上門收+星級評定”模式;學校、酒店、醫院等機團單位形成部門聯動協同監管機制。多元模式深化垃圾分類,對生活垃圾進行源頭減量,保證城鎮生活垃圾繼續保持100%無害化處理。

另一方面提檔升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按照“綠化、亮化、美化、凈化”標準,升級改造現有分類投放設施。舊城、舊村高標準配置分類投放設施,農村全面“撤斗改桶”,提高垃圾分類設施水平。完善可回收物細分類投放配置,探索智能分類收集房推廣使用,實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8%的預期指標。

覆蓋更全面,收運更有效

為破解“最后一公里”存在的混收混運問題,實現分類收運的無縫對接,對整體流程體系進行完善。一是科學設計收運路線。優化5類垃圾收運路線,合理調配車輛;規范建設各類垃圾收集點、轉運點,規范配置垃圾收運車輛,嚴格落實“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專運”。二是完善垃圾分類收運監管機制。全面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的監管責任,強化“不分類、不收運”措施落地。

當前,白云區“兩網融合”示范點建設工作已經在穩步開展中。通過示范點先試先行,引領帶動全區“兩網融合”網點建設全面推進,破解建設模式、網點樣式、質量標準等建設難題。白云區在推進“兩網融合”網點建設過程中,統一了網點外觀設計、空間布局、顏色搭配,結合網點建設工作實際,兼顧美觀實用,優化網點功能,美化室內外環境,改善周邊城市容貌,構建具有白云特色、群眾滿意的“兩網融合”網點。同時,網點也能為周邊環衛工人提供休息、環衛工具存放、垃圾桶清洗,實現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環衛驛站的三位一體,實現網點集約、資源整合、功能優化的目標。

處理更環保,監管更嚴格

針對建筑廢棄物收運,規劃圍繞建筑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置與資源化利用進行體系重構。建立健全三級管理體制機制,合理設置并規范管理臨時堆放點,搭建裝修裝飾廢棄物管理平臺,屬地街道將裝修垃圾納入網格化管理。加強建筑廢棄物管理,嚴格建筑廢棄物處置許可審批,嚴格企業廢棄物運營資質監管。引進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企業,擴建現狀綜合利用廠規模到200萬立方米/年,新建1座規模100萬立方米/年的綜合利用廠,配套建設規模172萬立方米/年的建筑廢棄物分揀處理中心,實現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的指標要求。

廁所品質高,民生更幸福

廁所關乎基本民生,是城市的文明窗口。開展廁所革命,提高公廁建設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市民幸福指數。一方面提高公廁建設水平,建成區公廁密度7座/平方公里。一是推進公廁查漏補缺建設工程。推進公交站場等人員聚集場所公廁建設,持續推進臨街商鋪、賓館、酒樓等內設廁所對外開放,加大密度,均衡布局,滿足人們如廁需求。二是推進城中村公廁建設工程。結合舊村改造同步配套建設公廁,推進公廁品質提升改造工程,推進“公廁+垃圾投放+環衛工具房+廢品回收點+環衛驛站”項目建設。三是推進示范景觀公廁建設。優先建設白云山公園、白云湖、西部數字經濟創新走廊等風景區公廁。

另一方面加強公廁管養。一是健全公廁長效管理機制。完善公廁管理標準,建立公廁管養質量評價機制,通過城市環境檢查系統、網格化管理系統和公廁APP評價系統進行多方位檢查評價,督促公廁管養工作落實。二是推進文明如廁宣傳教育工作。采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宣傳海報,進學校、家庭、單位等多種方式宣傳,讓愛護公廁設施、保護如廁環境、抵制如廁陋習的良好風尚逐步成為全民共同踐行的文明公約。三是創新養廁模式。探索“以廁養廁”“以商養廁”新模式,拓寬經費保障來源,彌補公廁管養不足。

管理更智慧,業態更優化

目前,白云區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等開放式城區管理區域,外來人口多,設施落后。傳統管理模式“抓點不抓面”,沒有形成系統、專業、有效的管理模式,需要進一步解決市容環境秩序混亂、居民的生活品質低的問題。

為破解城中村管理的“老大難”問題,一是將以智慧保潔為切入點。創新城市日常保潔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通過“隨手拍”的方式,當群眾在地上見到垃圾,可直接拍照上傳系統形成一張工單,環衛工人用手機搶單后去該地點進行清潔,再反饋清潔后的照片結束工單,形成智慧化的閉環管理,建立起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長效管理機制,既可以提高群眾“主人翁”意識,增加群眾對城市管理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又可以調動環衛工人積極性,大大提高保潔工作效率。二是將以全域整治為著力點。拓展“隨手拍”功能,將“隨手拍”融入城市管理方方面面,如路燈損壞、井蓋松動、共享單車亂停放等問題,群眾都可通過系統反饋,并建立監督舉報激勵機制,群眾可通過反饋獲得積分兌換小禮品,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管理潛力,實現無死角的全域整治,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三是以物業統管為落腳點。在“群眾參與、共建共享”全域整治的同時,引入“政府引導、部門協同”的管理模式,收攏集體物業與私人物業進行統一管理,實現物業經營品質化提升。在物業統管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企業資本與鎮街、

村社對接,其他職能部門緊密配合,形成合力,開展逐片區的微改造以及業態改造,大力提高空間效益,讓寸土寸金的城中村煥發新面貌、激發新活力。環衛保潔和垃圾分類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環節,是構建城市環境衛生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白云區持續推動建設智慧城管,推進環衛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環衛設施的落地建設和改造提升,推進環衛作業方式、作業模式現代化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環衛行業監管能力,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推進環衛現代化管理,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模式

新業態,打造干凈整潔白云。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賈政 通訊員:成廣聚、王周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