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效果圖。
大洋網訊 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在大灣區科學論壇上,多名院士、專家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獻計獻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發展和建設。
杜如虛:廣東應以經濟體量支撐大科學做上去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長期從事制造工程及精密工程領域研究,他認為,作為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廣東要在重大科技問題研究上擔當引領角色。目前廣東大力引進科學家,引進大型國家實驗室,利用經濟體量支撐大科學做上去,從而引領世界。
未來廣州如何把握大灣區創新發展機遇,續寫輝煌篇章?杜如虛認為從企業的角度看必須勤練內功,在產品、技術上精益求精,打造自有品牌;政府則要扮演助推的角色,要因勢利導,讓企業有不斷的發展空間,希望大灣區能產生更多創新企業。
同時,杜如虛認為,教育對科技的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加強教育方面,未來還需做出更多努力。近年來國家已經做了很多改革,這將構建“育人”新高。“我希望教育能夠加強,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希望廣州市政府、有識之士能在這上面作出更多努力。”
張長生:未來聚焦島礁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張長生在大灣區科學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將聚焦島礁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發展和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張長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展強區,也是科技和人才的龍頭帶動區。大灣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人才匯聚高地。他表示隨著經濟發展、國力增強、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大灣區對國內和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未來科研院所在致力于為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做貢獻的同時,也將提升自己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的能力,特別是吸引國際人才的能力,為更有效促進大灣區的國際化、促進大灣區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60多年來,已發展成為中國科學院部署在我國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拓展研究新空間,立足島礁,深耕南海,跨越深藍,聚焦島礁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發展和建設?!?/p>
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匯聚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集聚了國內頂尖科技創新人才,包括國際人才?!罢沁@些平臺的支撐作用,和科研人員之間的相互合作,不斷推動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邁上更高的臺階。”
王輝耀:建議建立大灣區高校人才聯盟
國務院參事、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委員王輝耀表示,大灣區有人才優勢,廣深港澳有很多大學,其中港科大在廣州南沙新建學校,這是新的突破。未來需提升國際人才占比。王輝耀表示,大灣區有天然吸引國際人才的窗口,粵港澳三地具有天然優勢,吸引國際人才如虎添翼。
廣州南沙最近獲批設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如何加強人才聚集,吸引國際人才落戶?王輝耀建議在南沙建設人才飛地,在人才飛地內取消人才三地來往通行證,讓香港、澳門的企業、人才能更便利地在三地來往,更加方便來廣州。
王輝耀提出,廣州南沙作為國際化人才特區,需要廣聚天下英才。南沙交通便利,高鐵地鐵四通八達,到我國香港、到廣州中心區都很方便。如果人才飛地建立起來,未來對提升南沙科創實力作用巨大,將我國香港創新優勢跟廣州南沙腹地優勢結合起來,吸引大量香港人才愿意“居住在香港、工作在南沙”。人才飛地將讓大灣區成為國際人才流動的洼地,有望支撐整個大灣區科創發展。
他指出,南沙后發優勢愈發明顯。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落戶南沙,將起到智庫的作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推進經濟一體化、人才一體化,對推動南沙競爭力的提升和未來的發展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教育上,他建議建立大灣區高校人才聯盟,吸引國際人才到高校來,同時加強高校人才互相交流,鼓勵高校開辦創新創業中心、企業。大灣區的高校里面蘊藏很多專利,在發明創造方面市場巨大。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