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專家:陳淑琴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婦科主任
長期以來,傳統的觀念認為更年期是女性的情緒小題大做,忍一忍就度過了,實際上并非如此。更年期應該得到女性自己以及身邊人的重視,在醫生專業指導下科學規范治療。通過生活方式調理、運動營養調理、雌激素合理補充、中醫藥調理等舉措,不但能大大提升中晚年女性的生活質量,而且還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癡呆、骨質疏松等慢性疾病的發生。
身體感覺到潮熱出汗、時不時心煩暴躁甚至失眠抑郁……這一系列的信號可能都在提示著四十歲后的女性:身體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更年期。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婦科主任陳淑琴指出,每個人的更年期癥狀都不一樣,有的人可以安然度過,有的人會處于備受煎熬的狀態,而且持續的時間也大不相同,有的只有數個月,有的卻長達十年。“對于癥狀明顯的女性,更年期應該得到女性自己以及身邊人的重視,在醫生專業指導下科學規范治療。”
雌激素不斷下降致系列身體問題
進入更年期后,女性的雌激素不斷下降,達到比較低的水平,一系列身體的問題容易同步出現。例如常見的潮熱癥狀,這是由于雌激素下降使人體的血管收縮功能發生變化,導致人體感受熱度的閾值發生改變,隨著閾值降低,原有體溫本來感覺正常現在卻感覺到熱和不舒服,在潮熱基礎上,還會容易引起失眠、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
此外,雌激素對于心血管有保護性作用,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會繼續下降,心血管疾病就容易出現了。研究指出,年輕時,女性心血管疾病遠遠低于男性,這其中雌激素可是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但絕經后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就和男性差不多了。雌激素的下降還會加快人體鈣的流失,引起骨質疏松,長期的骨質疏松容易造成關節疼痛、脊背彎曲(駝背)、摔跤后容易骨折等,影響絕經后女性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補充激素緩解癥狀 科學使用副作用小
此時,如能科學合理地補充雌激素(醫學上稱為“激素替代”),就能改善或緩解上述的不良影響。“遺憾的是,很多人談激素色變,其實這種認識也得要改變了。處于更年期的女性,可以通過補充雌激素的方式,減輕或者抑制潮熱、心慌等更年期癥狀,調整這些癥狀帶來的心理問題,并且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減緩骨質疏松的進程也是非常有幫助的。”陳淑琴說。
陳淑琴介紹,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激素替代使用的雌激素基本上是天然雌激素,相對來說副作用比較小,安全性很高,但也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補充雌激素,并非越多越好,不可自行購買,如果劑量使用不當或不規范隨訪,也可能會增加子宮內膜癌、乳腺癌等風險。女性應通過每年定期體檢排查身體,如彩超檢查乳房、生殖系統的情況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認識。
焦點問答
Q1:什么是更年期?
更年期,在醫學上表述應為圍絕經期,常常指絕經期前后的一段時期。
陳淑琴介紹,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卵細胞逐漸一批批凋亡,當卵泡少于一定數量的時候,女性雌激素水平逐步下降,就不再來月經了,這就是咱們都熟悉的絕經,也可以叫收經。此時,就會出現一系列內分泌功能紊亂的問題,如潮熱出汗、心煩暴躁甚至失眠抑郁。
Q2:40歲出頭就進入更年期有問題?
陳淑琴指出,通常我國女性平均的絕經年齡為49歲,但一般在40歲至60歲年齡段絕經都是正常的。
“臨床上時常有40歲出頭的女性,發現自己正在進入更年期,十分驚慌,其實大可不必。”陳淑琴介紹,從臨床來看,女性40歲以后絕經都是正常現象。
隨著二胎、三胎政策的實施,四十歲后的女性社會心理正變得年輕化,社會心理年齡的改變令人們對于更年期的認識也在變化。“以往四十歲后生育覺得不可能,現在變得常見了。以往四十歲后絕經很正常,現在就覺得很驚訝了。”陳淑琴說。
Q3:如何識別更年期早期信號?
要科學應對更年期,應盡早識別它的早期信號。陳淑琴介紹,首先要關注“大姨媽”的改變,其次注意是否容易有潮熱、心慌、出汗等癥狀。
“一些女性以為心慌是心血管疾病,但就診后又沒有發現心血管問題;有的經常感覺到疲倦乏力,有的人會出現腰背酸痛,有的覺得陰道干澀,也有的會出現泌尿系統的癥狀,如頻繁小便等,這些都有可能是更年期的早期信號。”
Q4:如何提高更年期生活質量?
陳淑琴建議,更年期女性在絕經年齡往前十年,就可以開始做準備,從生活方式調理、運動營養調理、中醫藥調理等方法入手,提高更年期生活質量。
首先,飲食應遵循人的身體需要,要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態、代謝情況已經不是年輕時的樣子,不可海吃海喝放縱飲食,可以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由于每個人消化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均不同,可以根據代謝率等相關測定,制定個人營養方案。水果蔬菜每天建議三五種以上,不要偏食。
“女性45歲以后應有意識有規律地合理補鈣,除了食物補鈣還可以通過服用鈣片和維生素D等方式補鈣,千萬不要等到骨量顯示鈣質不足才開始補充,那樣就太晚了。”陳淑琴提醒,更年期的女性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要面臨挑戰,應得到社會、家人的重視和關懷,女性除了儲備相關保健知識,也要加強心理建設,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以積極陽光的心態度過這個人生必經的階段。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簡文楊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溫俊華、曹騰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